主题:港陆·人情往来板块:香港故事、两地情结和游历镜头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小语:分享你心中"溢"出的"香港故事"。 [点击进入互动]
喜欢本书,将它装进我的口袋!
“菲佣”是什么样的小保姆? 香港的家庭,雇主对“菲佣”,每个周末都必须给她们放假一天,让她们到街上去会会乡亲、找找朋友,聊慰乡情……
本网专访长江:一切都晚了,我晚来了一百年!
作者谈《创作初衷》:源于一连串的“疑问”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我想几乎可以武断地声称找到解读本书魅力独具的钥匙了——记者的敏锐使五光十色的香港扑面而来,趣味横生。作家的感悟又使凝重深沉的思绪绵延而去,意蕴绵长。 ——自本书序言《慧眼只须顾盼间》
说明:央视记者长江近作《晚来香港一百年》由CCTV.com独家连载,精彩内容从6月1日起与大家见面!每日推出一节,截至7月31日。欢迎阅读! (鼠标向下轻拖,即看精美电子书,舒适“悦”读)
《晚来香港一百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女,蒙古族,1958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先后任《经济半小时》《新闻调查》记者、编导、主持人.创作多部有影响的中、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如《矿难如麻》、《走出古老的寓言》等。
发言区 查看留言
香港何处不“排队”? 凡事要排队,这对香港人仿佛天经地义,难道世界走到哪里不都是这个样子?售票处、快餐店、电梯前,甚至公共厕所,香港排队的阵容可谓蔚为大观。
偏不“入乡随俗”你试试? 我到香港常驻以后,慢慢察觉“入乡随俗”在这里还真是个话题,闲来琢磨,觉得此事客观上有两层境界……
“罚”出来的满岛规矩? 那么香港人为什么比内地人普遍地都要显得遵纪守法、彬彬有礼?难道这里的人天生就有好素养?他们一生下来就“局器”?我当然不信。
一则“广告”要告诉我什么? 还有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在香港电视、报刊、印刷品、街头招牌的汪洋大海中根本不抢眼,但是它却被我看到、记住——
香港还是“臭港”?
在香港怎么去“方便”?
香港人为什么“晒”不黑?
满耳朵“锤声”烦不烦?
“天星小轮”有多老的故事?
你会到银行“取钱”吗?
“人性化”的思想从哪里来?
香港最早“八达通”?
谁愿意把“炸药包”抱在怀里?
“爱心大晒”不是戏言?
不能随便“学雷锋”?
香港“法本位”?
“法”前的大佬会输给农妇?
名片=明骗?
“案底”,压死人的一顶帽子?
谁来制约“法官”?
“叮当车”带来了多久的风?
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这里“撞死了人白撞”?
一般人住多大的房子?
香港人怎么去“看病”
生了孩子“养”不起?
老了香港人会去“哪儿”
在香港“咋”做记者?
内地记者和香港记者有啥不同?
“特首”就在我身边?
严肃和“嘴巴”无关?
鹅颈桥下“打小人”?
“古墓”就在家门口?
“科学”与“风水”鹿死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