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 助力山区水果销售更通畅

专家提示:夏季桃子最养人 但不宜多食

因地制宜 随海拔梯度变化种植水果

现代化物流体系助力 樱桃抢“鲜”出发

专家提示:樱桃虽可口 食用有讲究

温室+露地樱桃种植 实现全年市场供应

现代化物流体系助力 樱桃抢“鲜”出发

菌菇生产助力沪滇两地农民增收致富

大国粮仓:科技防控保丰收

践行大食物观:大海深处建粮仓

福建东山:万亩海域鲍鱼迎来集中收获季

福建:冬种油菜夏种大豆 生态茶园春茶飘香

福建宁德:科技赋能 海带产业跑出“加速度”

福建建宁:水稻制种发展快 小稻种做出大产业

福建漳州:发展设施农业 金线莲助农增收

“食”在山海间 福建南平:菌草链起“农牧渔” 催生生态大循环

福建福清:万亩海带成熟 渔民出海抢收

“食”在山海间 福建龙岩 马雪梅:25年耕耘不辍 荒山变农场

福建尤溪:生态林变“聚宝盆” 林下经济显成效

福建武平 林下“掘金” 紫灵芝种植正当时

设施农业“玩”出新花样 百姓“菜篮子”“果盘子”四季安然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农业种植已经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发展到四季常鲜,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全年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新鲜蔬果。

践行大食物观 现代化农业尽显“科技范儿”丰富百姓“果盘子”

践行大食物观,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的食物供给。对于水果来说,季节性强,特别是在夏季集中上市的水果,供应、储存、保鲜等环节都制约着水果的高质量供给。

小菌菇开出“致富伞” “智慧农业设备+良种”种出新“食”尚

除了粮、油、蔬、果,近年来,食用菌也成为了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而大食物观的发展也给小小的菌菇带来新机遇,如何通过提升菌菇生产质效也成为大家努力的方向。在上海市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菌菇生产企业正通过“智慧农业设备+良种”让小小的菌菇开出“致富伞”。

丰富百姓“果盘子” 以多元优质供给守护大众“舌尖”上的幸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大食物观不仅包括“米袋子”,还有“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奶罐子”等。当前,百姓食品消费已经从“吃饱”向吃好、吃得更健康转变。在水果种植、运输环节是如何适应“大食物观”下新需求呢?我们就先从夏日的“当家”水果——西瓜说起。

云南: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

国新办就“走稳走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举行发布会。云南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在会上表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上世纪80年代,福建的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解决“吃饭”问题,必须打开思路,向科技要出路。

树立大食物观 端牢中国饭碗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但草地、林地和海洋湖泊资源丰富,还有很多荒地和盐碱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必须转变观念,把思路打开,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

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

大食物观的树立与践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在以科学有效的部署和措施,把大食物观落到实处。

“互联网+渔业”优势逐渐显现 福建宁德海产品畅销国内外

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海带是其农业经济的传统主打产品之一。近年来,当地启用数字化系统,海带的加工、运输和销售跑出了“加速度”。

菌草串联“农牧渔”、现代设施农业助增收 福建向“绿”而行谋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菌草技术在福建诞生,向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质的同时,破解了食用菌生产和林业保护的矛盾。如今,当地探索将菌草技术与微生物农业科技相融合,实现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循环,它们有一个通俗的名字,叫“菌草家园”。《“食”在山海间》系列报道,我们跟随记者走进这个“菌草家园”。

学习在理丨如何理解总书记所倡导的“大食物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森林“粮库”发展 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森林物种丰富多样,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粮库。我国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践行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夯实绿色粮仓。

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

民以食为天,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其中,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是践行大食物观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食”在山海间向科技要生产力 现代农业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打开思路,向陆地要粮食、向海洋要粮食,树立大食物观,是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行动方案。

“食”在山海间 多产业生动实践带给福建民众满满获得感、幸福感

系列报道《“食”在山海间》5月15日继续关注福建海洋渔业、果蔬种植业、育苗育种方面的生动实践。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在闽东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大黄鱼。福建宁德是我国大黄鱼的养殖核心区,去年年产量达到了21.3万吨。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大黄鱼曾一度濒危。从濒临灭绝到如今享誉全国、游向世界,大黄鱼的育种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我们来看记者报道。

践行大食物观 福建省“花式渔业”极大丰富百姓餐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不过,依托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极大丰富着百姓餐桌。5月14日的节目,我们去看看福建人的“花式渔业”。

天天学习|“大食物”托起“小幸福”

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结构更加优化、食物供给更有保障,“大食物观”稳稳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端牢中国饭碗

在福建东部海域,一列列网箱如同阡陌纵横的海上农田,源源不断产出海产品。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立足当地资源特色,推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那时起,宁德山间海边,水果种植和水产养殖开发如火如荼开展。

“山海福建”的大食物观

福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肉、蛋、禽、奶、鱼、果、菌、茶……构建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