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四川省文物局召开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纪念)馆、纪念地前期准备及地震文物征集会,包括省文物局、地震局的专家已组成考察组从昨天起至5日赴都江堰、绵竹、什邡、绵阳、青川等地进行地震遗址、博物馆选址考察。
纪念墙列出所有遇难者
5月22日,重回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北川县城,留下一句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总理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牵肠挂肚的一个期盼。
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徐荣旋表示,地震纪念设施修建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不是每个地方都修一座博物馆,而要根据情况进行规划。目前总体的原则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汶川大地震涉及的300公里长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重点在一头一尾(即汶川和北川),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将形成一个整体。
“为遇难者修建纪念墙也是有必要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墙上要刻上每一个受难者的名字。北川是这次地震遇难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县,也被认为是建立博物馆可能性最大的地方。专家建议,地震博物馆应建在地震原址上。结构方面主要应包括三部分:一是留下一块能够经典地显示灾难强度的废墟,二是建一座式样独特的博物馆,三是建立抗震救灾纪念碑和遇难者人名墙。
文物征集:越多越好
目前,各地文物局也正积极地进行文物征集,不仅仅是遇难者的遗物,也包括救援者、志愿者的救援工具等等。
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市文物局、绵阳市博物馆就拿出了《征集”512“抗震救灾资料方案》,并于5月19日正式组建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投入征集工作。
”6个征集小组有5个是由各地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挂帅。”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介绍,整个资料的征集工作分为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绵阳、媒体资料征集六个小组,分区域深入开展征集。
经绵阳市文管局确认,一块曾矗立在北川县与安县交界处、由1991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大禹故里“牌匾,被定为”001号“地震文物。
5月23日,成都市档案局收到了灾区第一份地震遗存档案—— 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四年级二班学生的合影、作文、试卷等,共37件,这些材料将以班级的形式保存下来,让遇难的29名师生永远生活在一起。”
“就算征集到10万件地震文物资料,我也不会觉得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高大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