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大风为什么会“暴走”全国?专家详解

来源:扬子晚报 | 2025年04月15日 14:58:28
扬子晚报 | 2025年04月15日 14:58:28
原标题:华北大风为什么会“暴走”全国?
正在加载

  “历史同期罕见”“北京近十年最强”,首席预报员直呼“从业以来首次经历”……“暴走”的华北大风已刮上热搜,对南京也造成了不小影响。南信大大气科学学院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方向的曹洁教授,应邀从科学视角拆解这个自然界的“超级大风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1、历史罕见的大风到底有多大?与历史同期相比,处于什么水平?

  曹洁介绍,每年4月,华北、江淮很少出现超过12级的大风。此次大风,349个国家级气象站4月12日的风力突破了当地4月同期的历史极值。北京市气象台发布近10年首个大风橙色预警,足见其罕见程度。

  与历史同期相比,这次大风的极端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风力等级强。北方多地出现9~11级阵风,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4级,这样的风力在内陆地区实属罕见,相当于在北方内陆瞬时出现了与台风同等级的大风。

  二是影响范围广。冷空气“一泻千里”,裹挟沙尘,自北向南影响我国自内蒙古到华南地区,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此外,冷暖空气对峙导致内蒙古和东北出现强烈的暴风雪天气。

  三是持续时间长。强冷空气南下的寒潮天气一般影响1~2天。然而,这次大风受西北气流源源不断的“充能”,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大风从4月11日一直持续到14日。

  2、同样是涡旋,极端大风现象中北方的冷涡与台风有什么不同?

  “别看它们表面相似,其实内里大有不同!”曹洁教授说,从科学性上看,虽然都是快速旋转的天气系统,但二者的热力结构和生成机制完全不同。北方的涡旋系统属温带气旋,又称锋面气旋,常伴随着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为冷心结构,平均直径有1000公里,十足“高冷”。而台风属热带气旋,在海上诞生,有着深厚的暖心结构,水平尺度更小。

  从极端性上看,除个别狠角色如“炸弹气旋”外,温带气旋的平均强度和生命史通常弱于台风。台风是中心风力超过12级的热带气旋,生命周期可达数十天,遇到强台风或超强台风,更加不好惹。

  从切身感受上看,此次华北大风与台风风力等级持平的是阵风风力,而此次大风的8级左右平均风力可以近似理解为瞬间出现的超13级大风与持续的5级风取平均值,这些都与台风中心附近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稳定维持12级左右大风,完全不同。

  3、华北极端大风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具体机制是怎样的?

  专家表示,这场极端大风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季本就是大气环流调整的时期,冷暖空气频繁交锋。此次大风开始前,西伯利亚地区已积聚大量冷空气,而我国自3月以来地面温度持续偏高,冷暖气流“针锋相对”,形成强烈的气压梯度力,在较大范围触发平均风力超过8级的北风。

  此外,午后太阳辐射强,高低空之间发生强烈热量和动量交换,形成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湍流,而高空存在的强风与低空之间出现的摩擦力,对下沉气流而言相当于推力,带动它们加速,即“高空风动量下传”,从而在地面形成超过9级的阵风,风向紊乱、持续时间短,危害极大。

  地形、城市等复杂下垫面对大风也有明显的影响。不过,对于寒潮冷空气大风这个“吨位”的极端大风,南京周围山地的空间尺度较小,对风速影响较小。

  4、本次大风会造成哪些连锁的天气现象? 大风过后气温会回暖吗?

  华北遭受极端大风影响,强风裹挟沙尘形成沙尘暴,一路南下;北方冷暖气团相遇产生暴雪;南方因不稳定能量积聚,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随着大风过程逐渐结束,各地气温将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北方地区由于冷空气持续影响,气温回升较慢;南方地区则会快速回暖,但仍需警惕强对流天气的突袭。

  5、近年来华北极端大风事件是否增多? 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关联吗?

  有研究表明,极端寒潮随全球变暖而增多、变强。许多人好奇,华北极端大风事件是否变更多?相反,华北冬春季8级以上大风日数呈减小趋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北京市气象台近年一项合作研究,使用我国气象台观测数据(黑线)和世界通用的再分析数据(红线),均显示:1979~2019年冬春季北京市8级以上大风天的日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统计结果说明每年冬春季出现大风频次降低,但不能说明风力等级也会减弱,即:华北超12级的极端大风不会跟着“退休”了。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华北大风为什么会“暴走”全国?专家详解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