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今秋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AI)课程,目前百余所学校已率先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在“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六大领域展开探索与尝试。当好奇的少年们遇见AI,他们畅想智慧图书馆的穹顶,借助生成式工具将“一片孤城万仞山”转化为数字画卷,更让AI课代表化身数学解题能手。在这场“智”趣互动中,有学生通过AI规划研学路线,也有少年搭建未来职业模型,这些真实发生的教育图景,正悄然改变着黑板与课桌间的学习生态。让我们透过八名同学的笔触,解码AI如何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
课文中的画面动起来了
东交民巷小学六(6)班 杨玉婷
指导老师:方平
耳畔,清脆的铃声划破清晨的宁静,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校园。两个圆圆胖胖的机器人映入眼帘,它们是去年六一儿童节时新加入我们校园的智能伙伴。只见它们热情地说道:“早上好,欢迎来到学校!”一大早,我的心情就被这小小的互动点亮了。
语文课上,老师带着我们理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古诗,同学们在画面理解上有了疑问,老师便提议我们用AI来创作这幅场景。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开AI绘画软件,将脑海里对诗句的想象转化为关键词输入。不一会儿,各具特色的画作在屏幕上呈现。有的同学描绘出黄河如巨龙蜿蜒,奔腾于广袤大地,远方山峦起伏,一座孤城屹立在山脚下,四周云雾缭绕,尽显雄浑壮阔;有的同学则着重刻画了黄河水自天际奔涌而来,直入白云深处,颇具磅礴之势。
随后,课堂进入热烈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这些画作,分享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有人说从孤城的渺小感受到边塞环境的孤寂,也有人从黄河的磅礴体会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原本抽象的诗句变得鲜活生动,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文字,而是好像穿越到了盛唐边塞,粗粝的风沙裹着黄河的水汽径直拍在脸上。而AI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诗词与现代科技,让我们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后来,我们又多次运用AI绘画将课文中的场景绘制成生动的画面,学到《少年闰土》,AI将闰土刺猹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学到《月光曲》,AI带我们领略了圆月升起于海面的幽美意境……有时,AI也会出现差错,导致画面与课文描写不符,但这更激发了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的动力——大家纷纷仔细品读课文,为AI画面“找茬儿”,再一次次重新生成。看着屏幕上的画面越来越符合文章,大家不禁心里满溢着成就感,对课文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了。
求知路上邂逅“超能力搭子”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初一(3)班 陶治宁
指导老师:宋晶晶
在求知的旅程中,我邂逅了一位神奇的伙伴——AI,它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也为我的成长之路增添了新的色彩。
最初,我对AI仅是怀着一丝好奇。在课堂上,老师提到AI能够完成诸多任务,如绘画、批改作文,甚至解答各种问题。我心中暗想:“这怎么可能呢?机器怎能如人般胜任如此多样的工作?”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渴望亲自尝试一番。
第一次接触AI是在学校的科技活动课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款AI绘画软件。我依照提示输入了“一片星空下的森林”,屏幕瞬间呈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作。那片森林中的树木栩栩如生,星空闪烁着柔和而迷人的光辉,仿佛我置身其中。我惊讶得目瞪口呆,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就在那一刻,我对AI充满了无尽的惊喜与敬畏。
在那之后,我决定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的潜力,于是尝试将其应用于作文批改。为了测试其效果,我选取了一篇自己之前撰写的文章,并将其完整地输入到AI系统中。仅仅等待了几分钟,AI便迅速生成了一系列详细的修改建议和润色后的版本。当我仔细阅读这些反馈时,我发现尽管某些部分仍然需要根据个人风格进行微调,但整体而言,AI提供的修改方案展现出了极高的逻辑性和语言美感。受到这次成功的启发,我开始主动将更多作品交给AI进行分析与修订。
然而,这也促使我深思:究竟是否可以让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看到一些同学依赖于AI完成作业时,我不禁觉得这是错误之举。尽管AI功能强大,但终究只是工具,并不能替代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全然依赖它,而应当将其视为助力我们成长的重要伙伴。
“魔法眼镜”带我“瑜见未来”
北京学校五(1)班 张函瑜
指导老师:李欣然
“叮咚!前方到站——‘未来职业站’!”当教室里的AI屏幕亮起这句话时,我和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激动得仿佛心脏要跳到嗓子眼。这学期的课堂上,最让我心驰神往的就是老师用“魔法眼镜”带我们穿越到十年后,看到了实现梦想后的自己。原来,梦想真的可以“摸”得到!
班会课前,李老师抱来一箱VR眼镜,神神秘秘地跟我们说:“戴上它后,就可以设计自己的未来。”我们都期待极了,迫不及待地戴上眼镜,我眼前突然出现一栋玻璃大楼,而我站在楼里手握一支能画出立体模型的电子笔!这时,AI助手“小未”提示:“您现在是2035年的城市建筑设计师,请为社区设计一座智能图书馆。”
我举起“笔”手忙脚乱地画了个蘑菇形状的屋顶,AI立刻把它变成透明太阳能板,我又画出了螺旋楼梯,被AI自动调整成符合人体工学的坡度,随后我又画了吊灯、书架、书桌。最神奇的是,当我点击“预览”按钮后,竟然能走进自己设计的图书馆,阳光透过屋顶洒在书架上,似乎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书本的香气!
为什么AI会知道我想当城市建筑设计师呢?课后,我将疑问告诉了老师。她笑着带我来到电脑前打开AI程序,原来我们作文中曾经写下的梦想,都被老师记录在了AI档案里,并且AI自动分析出我有“空间想象”和“创意实践”的特长,就推导出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城市建筑设计师,这太神奇了!
未来我要打造一个专属于自己的AI学伴,名字都起好了,叫“瑜见未来”,我要它每天都推送有关建筑学方面的知识,陪我实现建筑设计师的梦想。
AI赋能:让每个灵感都“落地开花”
北京学校六(1)班 胡可盈
指导老师:李夏
今天的美术课上,我画了一只吃竹子的熊猫,老师夸我:“构图真有创意!”其实这幅画的灵感草稿是豆包AI帮我生成的,这可是我的小秘密。现在,我和人工智能已经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了!
记得第一次用DeepSeek,想刁难它一下。我问:“怎么证明1+1=3?”没想到它居然认真思考后给出答案:标准算术中1+1肯定不等于3,但在非标准体系里,还真能想出办法构建“1+1=3”的体系。看到回答的那一刻,我特别想对它说“哇,你也太牛啦”。
课余时间在厨房做小甜品,是我的爱好之一。上周在做焦糖布丁时,人工智能可帮了大忙。它不仅能根据家里现有的食材推荐可以制作的甜品,还能告诉我“砂糖变焦糖”的化学变化。在AI的“指导”下,做出来的布丁Q弹的样子,和它生成的3D效果图一模一样!
还有神奇的AI画图工具,输入“会飞的鲸鱼城堡”,很快就能看到喷着彩虹的鲸鱼拖着水晶城堡掠过晚霞的画面。喜欢画画的我,经常把这些图片打印出来临摹,也特别有成就感!
现在我的“能量仓库”里有了两个“智能助理”:一个是装着AI软件的平板电脑,另一个就是我这充满好奇的大脑。一个帮我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搭建思维框架,一个负责在想象的空白处涂上独一无二的色彩。
体能教室里来了“新网红”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 六(5)班 史嘉榕
指导老师:刘洁
在北京的中小学校园里,AI课程的全面融入,不仅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的大门,更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平添了乐趣。
走进我们的体能教室,一排排划桨机如列队的士兵,整齐划一地映入眼帘,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银灰色的机身与鲜艳的橙色部件交相辉映,简约而不失科技感,让人不禁想要亲身体验一番。每台划桨机都内置了尖端的AI系统,时刻准备着为学生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运动指导。
当我坐上划桨机,紧握把手,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手臂的推拉,全身的肌肉仿佛被瞬间唤醒。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明显感觉到全身的肌肉在发热、在跃动,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激活。
划桨机的AI系统,更像是一位贴心的私人教练。它能够实时记录心率等运动数据,并根据我的表现进行精准评分。更令人兴奋的是,AI系统中还设有限时PK赛,全校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一决高下。前几名的同学还能获得丰厚的奖励积分,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运动的热情。
划桨机的出现,也让运动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AI系统会根据我的能力水平自动调整运动等级,并设置不同的挑战任务。每当完成任务时,我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神奇的“万能课代表”
东交民巷小学六(6)班 曹思齐
指导老师:方平
在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位神奇的“万能课代表”:他从不举手答题,也不写作业,却能帮老师催促同学提交作业、画思维导图、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互动,还能带着我们玩各种有趣的小游戏。他不单独帮助一位老师,所有上课的老师都由他担任助理。他从未看过同学们的卷子,也从未深入了解过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但他能在几秒内就制定出几十份独属于某个人的学习计划。他就是我们班的“万能课代表”——AI。
AI就像一名游戏设计师,总能让我们成为题目里的主人公。在数学课上,我怎么也推导不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其他同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大家都愁眉不展。就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屏幕上逼真的动画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屏幕里,我们仿佛真的成为计算粮食体积的管理员,面对着一个个装满粮食的圆锥形粮仓,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我们一步步推出了“排水法”。不仅明白了公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通过自己一步步探究,完全理解了公式的由来与原理。这都是“AI课代表”为我们精心设计的“实地解决问题”小游戏的功劳!它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攻克了数学难题,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AI这位“万能课代表”的出现,就像给我们的课堂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让平常教学的小课堂变成了充满乐趣与无限可能的大课堂。
有这招,研学方案不再烧脑
北京学校五(2)班 曹翊尧
指导老师:善晖
开学后,为了更好地提升同学们感知和运用新科技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学校对本学期的学生研学活动进行了改革,和往年学校统一安排不一样,今年老师让我们借助AI,分组设计研学活动方案,最终班级集体投票选择行程。这个创意太好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可是AI真的有老师说得那么厉害吗?我心里有点没底。
小组讨论时,有的说要考虑交通工具,有的说要考虑研学路线,有的说要考虑休息用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我头大。这么多问题,怎么才能理清头绪呢?对了,可以让AI帮忙。按照老师说的,输入问题,提出要求,点击确定。不一会儿,一个详细的方案就出来了。“这么快!”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怎么感觉有点“脱题”了呢?老师说,这是因为我们的问题和要求不具体,需要修正一下,把问题和要求提得尽量详细一点再试试。再次操作,结果真的大不一样。这个问题考虑到了,那个问题也考虑到了,比我们说得可完备多了,而且还提到了要注意保暖、预防生病等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真是太全面了。
有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我们又抓紧制作PPT,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可效果总是不太理想。这个是不是也可以求助AI呢?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给我们做了演示。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AI真是太强大了。
代码居然能种向日葵!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一(3)班 赵予阳
指导老师:宋晶晶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新增了AI社团!现在可以开始报名啦。”班主任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我的同桌安辰对我说:“我们一起去报名AI社团吧,一定很好玩。”到底什么是AI呢?它是怎么运转的呢?我对AI社团充满了期待,于是,我和安辰一起报了名。
第一次走进AI教室时,我差点被满墙的AI介绍吓退。但当老师教我们用图形化编程让AI画简笔画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输入的几串代码,居然让电脑中的画笔在屏幕上勾勒出歪歪扭扭的向日葵。那天放学路上,我和许多同学都讲起了这件事,他们都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
社团活动中,最难忘的是制作自己的智能体项目。我一个人,连续两节课都待在实验室。我们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步骤操作。第一步,点击制作智能体,再点击智能创作。第二步,点击输入框输入我想要的智能体内容介绍后,智能体一下子就做了出来。试了试,感觉还不错。第三步,把背景画面和人物头像调换一下,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最后,调出自己喜欢的配音一搭配,简直完美。
这些闪烁着代码星光的经历,让我渐渐触摸到AI的温度线。在我的书桌上,那个所有创作集合起来的文件夹里,躺着我的新计划:我们的学校历史悠久,出过许多名人。我想用AI创造一部关于学校历史的电影。在代码与现实的碰撞中,我已经明白: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像春天种下的向日葵,既需要精密的数据灌溉,更离不开人性的阳光照耀。
·教师点评·
AI赋能下的成长印记
东交民巷小学语文教师 方平
同学们的习作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AI技术为校园注入活力与创新的生动图景,细节真实鲜活。
写作上,同学们可以考虑抓小放大,重点选一两个最特别的AI使用场景详细写,比如“和AI争论课文插图细节”比笼统说“AI帮助学习”更能打动人。写作中要写出变化,可以加入使用AI前后的对比。
同时,同学们还可以让文章会“思考”。比如,在描写AI优势时,悄悄埋下自己的思考:“如果所有知识都能用AI学会,认真听讲还重要吗?”引发自己和读者的思考,文章会更显思辨的深度和全面。
统筹/谭卫平 武文娟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