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球精准“来一针” 围观“雪龙2”号在南极重力柱取样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3月26日 14:00:27
央视网 | 2025年03月26日 14:00:27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关注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最新进展。考察队在阿蒙森海进行大洋考察期间,除了对该海域开展常规调查研究外,还利用长柱状活塞重力柱取样器,进行重力柱取样作业。取样作业获得了目前我国在南极阿蒙森海海山区域最长的沉积岩芯,可用于揭示阿蒙森海古海洋与古环境演化。

长柱状活塞重力柱取样器简称重力柱,是依靠重力对海底沉积物进行取样的科考设备,主要包括钻取样品用的刀头、储存样品的套管、重块以及触发器等四部分。据了解,本次重力柱设备总长约22米,采样地点位于阿蒙森海海山的一个峡谷地带,水深超过2800米。从设备组装到回收,经过20多个小时后,成功获得沉积物样品。科考队员回国后,将对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微体古生物等分析,了解当时的地球环境,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重力柱取样:给地球“打针”

在阿蒙森海进行重力柱取样,队员们对这项作业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给地球“打针”。虽说是“打针”,其实是个重型项目,从组装、下放到回收,前前后后经历了超过20个小时。

2月上旬,南纬74度,西经110度,阿蒙森海上难得出现了一个大晴天。因为这次使用的重力柱长度超过20米,作业对稳定性要求很高,所以在正式作业前夕,“雪龙2”号停船进行设备的现场组装。

“雪龙2”号实验室主任夏寅月介绍,重力柱一共分四节,每节是5.5米。现在看到两个黑色的管子都是它的主管,通过黄色的接头连接起来。这些塑料管是内管,岩芯的样品存储在内管里面的,每层外管里面都套一节内管,整个内管形成整体,这样取出来的样品就是完整的样品。

把内外管连接起来,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可真不容易。5米多长的一节外管就有206公斤,每个连接头也有60公斤重,当内管连接后,要完全依靠人力推动进行组装。为了固定,每节内外管和连接头都有8个对应的螺口,这就让连接成了一个精巧的技术活。许浩,参与过前些年的重力柱作业,这次组装和收放的具体工作就由他来协调。

凌晨2时,“雪龙2”号抵达重力柱作业的预定位置。从海面到海底超过2800米,要想给地球“打针”,怎么才能保证不打偏呢?船上启动了动力定位系统。“雪龙2”号大副祝鹏涛介绍,重力柱作业对船(舶)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目前海况条件比较好,定位精度现在误差大概在10公分。

户外开始飘雪,凌晨三点半,重力柱作业正式开始。重力柱放在支撑架,通过翻转机构和船尾的6吨吊从船舷内侧移动到船舷外侧,最关键的就是要步调相同、精密配合。

根据操作流程,先用地质缆按稳定的速度,把重力柱下放到距离海底9米的位置,此时黄色的小重锤先触底,激发释放器开关并脱钩,重力柱自由落体,依靠自身重力扎入到海底进行地质取样。随着黄色的小重锤入水,重力柱一点点调整到正确位置。凌晨6时,重力柱开始下放作业。在经过3个小时的下放回收后,上午9时10分,重力柱出水。夏寅月表示,重立柱到底的深度应该在2821米左右,实际放的长度在2840多米,收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在2840米的时候,张力开始变大,最大达到11.7吨,正常张力应该在7.4吨左右。张力大,说明重力柱扎入的位置深,采样的有效性就有大大提高。当柱子摆放到甲板上时,最下面一节外管上附着的黄色物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据夏寅月介绍,底栖的沉积物是比较有意义的沉积物岩层。首次在阿蒙森海海山作业采出来的样品。他非常满意,整个过程比较顺利。

根据初步分析,这次重力柱作业顺利获得海底沉积物样品,可以说是成功地给地球“打了一针”。随着科考队员回国后深入分析和研究,将推动我国进一步认识南极、保护南极。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