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来自贵州贵阳的张志强带着亡妻骨灰与儿子一起来到天津,参加骨灰撒海活动。
张志强的妻子从小在贵州大山里长大,对大海有特殊的向往,她生前提议两人去世后都用海葬的方式安眠。“现在妻子和大海融为一体,以后我们看到大海都能想起她,这也是一种祭奠方式。”张志强说。
海葬、树葬、草坪葬、鲜花葬……近年来,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天津、陕西、江苏等地采访发现,生态安葬正被更多人接受,但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墓园经营方式和成本等原因,推广生态安葬仍需进一步破题。
仍有难点、堵点需要破解
当前,我国生态安葬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少难点和堵点有待破解。对于逝者家属而言,重殓厚葬的传统观念是选择生态安葬的首要障碍。“平时大家可能经常听到身边朋友表示可以接受树葬、海葬,但真到了那一刻,心态就不一样了。更何况,大部分人的殡葬方式其实是亲属决定的。”陕西一位墓园工作人员表示。
还有不少人认为,为逝者选择骨灰墓位安葬还有墓碑、碑文可供寄托哀思,一旦选择生态安葬,特别是不留骨灰的葬式,不能很好满足情感寄托。
此外,有的经营性墓园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将生态安葬区安排在路边或边角地带。在西部地区一处墓园,记者发现,墓园干道两旁的行道树、花坛被改造成墓穴。“这样的布局虽然充分利用了土地,但把墓穴放在路边绿化带上,显得有点随意,不够庄重。”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说。
鲜为人知的是,对于墓园经营者而言,推广生态安葬并不一定合算。一位西部地区墓园经营者告诉记者,墓园内一处0.8平方米的碑葬售价约3万至4万元。同样大的地方,如果改为树葬墓穴,可以种植约2棵树、建两处墓穴,每处售价在1万元左右,共卖2万元左右,收入反而减少了。另外,树葬区后期需要绿化养护,成本也更高。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生态安葬被视为公益殡葬,主要推动者是各地民政部门,市场等方面的力量尚未充分激活,多元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以海葬为例,当前骨灰撒海活动绝大部分是公益性质,活动成本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担,因此主要采用集体活动形式,逝者家属在活动时间、活动流程等方面选择有限,一些地方还存在需要排队的情况。
据悉,江苏无锡每年举行一次公益性海葬,每次可为约100位逝者提供海葬服务。截至目前,预约登记的还有300多人未完成海葬。常州市一位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今年报名海葬的,要排队到明年才能参加活动了。”
未来还需多方发力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锋认为,推广生态安葬,要加大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何振锋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将其纳入政府提供的基本殡葬服务范畴,把不占或少占地方式,以及土葬区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法,均纳入奖补范围。
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孙树仁建议,在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及组织制定殡葬法时,将生态安葬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以立法为契机,开展林地草地和墓地复合利用研究论证,探索绿色生态殡葬新路径。
此外,孙树仁认为,让大众进一步接受生态安葬,不能仅仅靠财政补贴等物质手段,还需从文化层面入手,包括深化生态安葬礼仪改革。据新华社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