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金融危机,温总理多次深入基层、企业,多次召开有关会议,鼓励大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出台和部署各种应对措施。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温家宝总理的很多话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感动,这些话,不仅仅是鼓舞和振奋,更是一条条可行的措施和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倍感希望、信心和力量。 给总理留言>>>>>>
毫无疑问,他是最受欢迎的中国领导人之一。在四川大地震中,他安抚受灾学生,“温爷爷”的称呼传遍大街小巷。他看望受灾家庭,流下眼泪,这和中国官员的惯常形象差别很大。
除了谦卑之外,温家宝的态度还有更深刻的意义。不论人们是否在意,这都是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巨大鸿沟中发出的声音,他的这种个人风格已受到中国人的普遍欢迎。 对那些为中国经济操劳忙碌、忍受贫穷和背井离乡的打工者来说,他们在电视上看到领导人走到自己身边,拿着喇叭向大家喊话,会感到这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对他们的工作是充满赞誉的。
当他的国家遭遇30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时,温家宝作为一个富有使命感和人情味的官员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与之前因救灾不利而饱受诟病的缅甸政府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有数百万人生活于贫困之中,每年有上千人在各种事故中死亡,而温家宝总理这次在地震之后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的命令。 即便内容要与党的纲领保持一致,温家宝的讲话风格一般都十分口语化。
温同样表现出了西方政治人物所具有的公关本领:在盘旋的直升飞机旁召开即席的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外国记者参加,那些记者通常一年才有一次向他发问的机会。 Facebook是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站。新华社说,据称他的一个主页(原作者不知是谁)在最受欢迎的政治名人列表里名列第六。温是前十名中唯一一位美国以外的政治名人。
未定航线就已起飞的专机,极为罕见的领导人飞行史。 2008年1月28日晚上6点30分,温家宝决定出发前往南方冰雪灾区,8点10分,温家宝登上那架专机,和随行的部长们一起研究行程。随后不久,空军来报,长沙、武汉、南昌的机场均因天气原因,目前无法降落。 “总理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新华社记者姚大伟记录道,“解决现在的问题,不能靠等,靠拖!专机先起飞,随时联系武汉和南昌机场的塔台,临时决定降落地点。” 1月29日早晨7点,温家宝转乘火车抵达“孤岛”长沙,甫到长沙,即召开抗冰救灾会议,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抗冰救灾应急工作组”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牵头,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国家电监会等部委,以及解放军总参、武警总部的负责人,温家宝还特别强调,“湖南的冰冻灾害不解除,国务院应急工作组不撤离。” 2月1日,在南方遭遇第四次暴风雪后,温家宝再次前往长沙,会议从下午一直进行到深夜,中央各部委和湖南省的负责人先是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中起来,总理和大家一起逐个敲定了解决方案。听见有人说,我们明天一早就通知、落实,温家宝打断了他的话:“要立即行动!连夜行动!”
2008年5月12日上午,温家宝尚在南阳考察,看到宛城区李八庙小学一年级一班在讨论“时间”这个话题,他在黑板上写下了“生命青青,道路漫漫”的寄语。当日中午,温家宝返京。 下午2点28分,映秀碎了,温家宝位于中南海的办公室也在晃动,“一系列数据:震级7.8级(后经校正为8.0级),烈度最高11度,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人……让我很快就知道受灾严重程度深,”温家宝后来对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回忆,“我决定立即到现场,我清楚地懂得‘黄金72小时’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一天对拯救人的生命的重要性。” 下午4点40分,总理的专机起飞。在飞机上,以温家宝为总指挥,下设8个工作组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成立。之后,温家宝转过头对新华社和央视记者说:“我要发表一个电视讲话,让大家不要恐慌。下了飞机,就要播出去。” 晚上7时10分,专机抵达成都太平寺机场。20分钟以后,总理的电视讲话通过《新闻联播》向全国播出,“同胞们,同志们,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