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8日,哈尔滨市水价听证会正式召开。听证现场,得不到发言机会的退休教师刘天晓向主持人丢了一瓶矿泉水以示抗议。笔者认为这一“砸”,究竟砸出了多少假民意,砸出了多少“被代表”,砸出了多少非正规? 13名消费者代表中,“下岗职工代表”是干部;;“退休职工代表”是董事长……假身份占23%。刘天晓砸这瓶水时,或许并不知道23%的真相,但一定感觉到了“坚决反对涨价的只有一人”不正常。听证会走形式,究竟代表谁的民意?代表民意、听取意见的听证会何时才能正规?怎样才能走向正轨?
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为例,尽管哈尔滨物价局以及消费者协会费尽心机,置换了部分可能会发出不和谐声音的听证代表,但真正的民意还是要发出声音的。听证会现场,唯一坚决反对涨价的退休教师刘天晓代表,因为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甚至向主持人丢了一瓶矿泉水以示抗议。我们当然不鼓励这样的过激行为,不过,这一细节却透露出……
听证会早已悄然变味。听证会不再是民众表达意见的场合,而变成了涨价合理化的一场作秀。“涨价前必听证,听证后必涨价”已经成为目前听证会的一个必然“定律”,因此不少网友戏称其为“听涨会”。水价、电价、气价的上涨,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被听证”的过程。要涨就爽快点,别每次都用听证会的幌子来强奸民意,已经毫无新意,面对一次次这样的“民意强奸”,大家早已麻木。
水资源等能源涨价,只要公平、公正、透明,民众一般都能接受。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听证会都预设了一个“涨”的前提,听的结果只是“何时涨”、“涨多少”,特别是哈尔滨这起水价听证闹剧,其实就是假借程序正义而在调戏法律、强奸民意。真正意义上的听证会应该成为一场由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博弈。听证这一原本为实现终极正义而设立的制度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民众期待着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期待着民意得到更多体现。
代表身份玩“潜伏”、不让真正的退休职工发言,听证会举办方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此听证,能听出什么,证明什么?回想起以前的一些听证会,经常出现绝大多数代表都齐声赞同涨价的现象,想来,里面必定也有主办方安插的“余则成”,只不过没被发现而已。
国家之所以要建立听证制度,就是要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从而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如果连听证代表的身份都造假,那么听证的公正性就彻底失去了基础。而且这种肆无忌惮的造假也不能不让人怀疑:申请涨价企业提供的数据是不是假的?……
种种怪象结合在一起,说明听证会的功能正在被公然肢解和抽空,如此听证会与其说是在听证,不如说是对听证会功能的公然侮辱。要实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最为关键的是要使社会的全体成员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来。但是,从“瞌睡”到“怒扔矿泉水瓶”启示我们,个别地方的听证会有时确实是徒有其表。在越来越强调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今天,这样的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听证会在很多国家都是实行有年的良好制度,学会如何利用它来表达意见也是一堂正规的公民课。首先,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报名;其次,如果不能得到发言的席位,要积极申请旁听;第三,积极查阅被甄选的参与者的资料,使得尽量少的出现狸猫换太子的事情。最后,在任何可能的状态下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如果有必要的话,请与本地的人大代表联系。
听证会“仅一人反对”的结局是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我们期望,刘天晓这一“砸”,能“砸开”听证会的真相。具体到这一次哈尔滨水价听证会,既然有这么多疑点,就必须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如果真有猫腻,就应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当然,听证会也有必要重开。有时候,一个人的遭遇和行动,会带来制度性的变革。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之所以需要听证,就是要让不同利益群体对公共决策问题发表意见,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接近民意。从根本上来说,只要听证会的召开公开透明,代表设置合理,各方利益能够充分表达,无论会议得出怎样的结果,社会都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只是一场安排好了演员,拟好了剧本的,设计好了结局的游戏,公众所面临的凶险可想而知。追究这种听证会造假中的政府责任,就是为公共利益的维护留存一条可能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