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1977年春天,19岁的王树国正在天津大港油田一钻井队工作。1978年春天,20岁的王树国站在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门前。 |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7月9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1977年春天,19岁的王树国正在天津大港油田一钻井队工作
1977年春天,19岁的王树国正在天津大港油田一钻井队工作
当年的王树国站在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门前
从1977年至2007年的30年间,高考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改变了数以千万计中国人的命运。时至今日,高考对于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仍然与日俱增,高考已成为一件决定着千万学子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家庭心思的大事。
弹指一挥间,30年匆匆过去。在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去寻访那些见证了这一段特殊历史的人们,记录下当年的高考故事,与后来者重温历史,感受岁月。
1977年春天,19岁的王树国正在天津大港油田一钻井队工作。
1978年春天,20岁的王树国站在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门前。
“从15岁起,我就盼望着上大学,如今,自己真的已经到了这个将要改变命运的地方。但是未来究竟会怎样,在哪里,那时候并不清楚,年少的自己只知道要珍惜,要努力,要拼搏!”
详细内容:
解说: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一段画面。在这一年,有太多的人,因为这次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王树国就是其中之一。
王树国:那时候我知道国家恢复考试,要考大学了。那个心情当时就像黑暗当中看到了曙光一样,特别兴奋。
王树国
1958年10月出生
河北献县人
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
2002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解说:为了读大学,王树国曾有一段非常曲折的经历。1973年,他高中毕业,那一年正赶上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15岁的他迎来了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王树国:那年我也去报名参加考试,但是人家不收我。因为那个时候有个要求,就是说你要想参加考试,必须要下乡两年以上,由贫下中农推荐。所以那时候我们刚毕业还没有下乡呢,那时候分农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那时候我们家不是属于非农业户口吗,必须得下乡,不下乡你就不能参加考试。
解说:当时,高考已经中断了,要想读大学,首先要由当地组织推荐,然后重点选拔那些有过两年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军人,王树国没有过这些经历,所以,他最终连考场都没能进去。
王树国: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就在那考场的外面,一棵大树下面,我就在那看着,然后有监考的老师出出进进的。我就问老师,我说题难不难?都考什么题?然后老师跟我说,我就说这题我会做,然后我就在那个树底下我就在那拿着个草棍给老师在那做题。老师说你要考肯定能考上,但是你不能参加考试。所以那时候我特别伤心。
解说:回到家里以后,王树国立即向母亲提出他要到下乡去锻炼,他认为这是唯一一个能够上大学的办法。
王树国:对人家农村的那些常年参加劳动的人来说,可能那就是日常性的工作。但对我们来说,我没有做过那些工作。比如说那个猪圈要往外起粪,就是那个四股钢叉。这一叉下去大概那一叉要端起来我想得二三十斤重。我记得非常清楚,然后我那手很快就磨出血泡来了,然后血泡还没有完全好呢,然后又磨出第二个血泡来了。
解说:在农村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王树国被大港油田选中成为工人,但是几年下来,他仍然没有组织被推荐读大学。
1977年10月,一个消息传来了,这个消息让他看到了希望。
王树国:我们在一个荒野里给我们送报纸,那时候我知道国家恢复考试要考大学了。那个心情当时就像黑暗当中看到了曙光一样,特别兴奋。你想,对一个特别想上大学的一个青少年来说,当你听到你有资格或者你有机会去参加这样一个考试的时候,那个心情一点不亚于说已经通知你上大学那心情,一点不亚于。就是你看到了机会,看到了希望。
解说:近2个月的时间里,王树国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但是心灵上的充实和满足感,让他丝毫感觉不到劳累。
1977年12月5日,王树国赶了几百公里的路回到了城里,高考那天,他和很多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走进了考场。
王树国:作文的题目是《宏伟的目标在鼓舞着我》。这个题目我记得非常非常清楚,因为第一次参加高考,第一次写作文。当时我是个石油工人,在石油战线又有那么多的生活历练,所以那时候当我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什么思考,好像那个腹稿已经形成了,然后提笔就写。描写一个年轻的石油工人他如何把石油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然后把那个高高的石油架,石油架上那盏灯比喻为人生的灯塔,然后他如何在石油战线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书写自己的人生。
解说:然而,看到数学的考试题之后,王树国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王树国:数学我记得一个非常简单的三角函数题,然后我还做错了。把一个正弦和余弦还给算错了。我出来以后特别伤心,我说这么简单的题我都算错了,我出来我说这次考得肯定不好。
解说:考试的结果完全出乎王树国预料,他的成绩排在了考区的前5名。
王树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已经都荒废很多年了,所以大家很多知识都丢掉了,所以你考得不好,但是在当时那个考试的群体当中,可能你还算不好当中比较好的。所以我现在想起来其实那年的考试应该说是最真实的。它不是考的你能记住多少知识,它考的是你的知识的积累,考的是你的毅力。这么多年来你丢弃没丢弃学习,这么多年来你在干什么,你思考没思考东西。尽管那年的题出得非常简单,但对我们来说,那是一次真正的考试。
解说:高考结束后,王树国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就这样,对未来充满着无限期望的王树国,来到了哈尔滨。
王树国:当我第一次进入哈工大的时候,我觉得对我一切来说都是很陌生,但是一切都很神秘,因为我不知道它那楼里面装的是什么。也许里面装的有科学技术仪器,我也不知道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教授应该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一切都太神秘了。
解说:刚进学校,王树国就遇到了难题。
王树国:在中学我们外语学了,没正规学过。老师简单教了几句,比如说毛主席万岁,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老师简单教过我们几句,就这样。因为那时候能学外语还是很新鲜的一件事情,但是后来很快就忘了。第一次上外语课,我们外语老师问我们说你们谁会外语?我还说我会。他说你会什么啊?我说我会说毛主席万岁。然后跟他说毛主席万岁,所以那时候基本上对外语一无所知。然后基本是从字母开始学起。那时候我们分快班慢班,好的学生上快班,我们就在慢班,然后从基础开始学起。那时侯跟发了疯一样,因为你不能掉队要跟上。
解说:在这四年里,王树国每天5点起床,到教室里学习,绝不肯浪费一点时间,毕业后他在哈工大执教,2002年担任哈工大的校长。
从一名历尽磨练才能参加高考的青年,到现在国家重点大学的校长,一次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实现了他少年时的那个梦想。
王树国:可以说这次高考当然对我人生来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因为也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我的梦想实现了,我可以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去奔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在体验着社会的艰辛,在体验着社会的苦难,对我们的磨练。反过来说,也恰恰是这种社会的磨练,让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们七七级这批人能够磨练出来。这种磨练增长了我们的意志,增长了我们的才干,我觉得那个时候(恢复)高考它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公平,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命运的转折,人生命运的转折。
更多精彩栏目推荐:
[焦点访谈]养路工的一天
[焦点访谈]新教材 新亮点
[焦点访谈]龙卷风灾后见闻
[焦点访谈]村里违法建起别墅园
[焦点访谈]奥运会,我们怎么看电视
责编:严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