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7日 23:05 来源:
中新网北京四月十七日电 题:被放大的北京沙尘劫
记者 沈嘉
十七日,北京遭遇今年最严重浮尘,人们开始第七次抱怨这个黄魔偷走了城市的春天:车子脏了,呼吸难受,心情也不好过。事实上,这些进入北京的沙尘,多是风暴顶端较细小的颗粒,还不能算是对人们的生活构成了灾难性的威胁。
与此同时,在一千公里以外的西北诸省区,那里发生的沙尘暴不像北京的浮尘那么“温柔”,对长期生活其中的农牧民而言,他们考虑的不是生活质量,而是生存。
以上二者远非一个量级,但有时人们的目光更多关注于北京,这座将于两年后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首都。
北京习惯把频繁发作的沙尘称为“外来沙尘”,并每次严阵以待,启动全市性的扬尘控制措施。但对这座每年把蓝天数量计划到个位数字的城市来说,在环境保护方面,它面临着许多比沙尘更具威胁的问题,并不能归咎于外界。在去年没有沙尘的夏秋季,卫星监测到,该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尾气污染地之一。
虽然北京每年声势浩大的全民植树活动可能对改善环境有所裨益,但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发生今次沙尘的同时,北京的公益组织向外界透露,来自该市各界人士的六百万善款已投入内蒙古进行八万亩沙地的绿化。
治沙还只是治表,人退才是沙退的根本。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造林绝非万能”,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已有之的沙尘暴虽已不可避免地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但也不应有被“妖魔化”的倾向。
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国家地理》曾撰专文指出,在地球上百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可能如同洪水、地震一样,只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泛滥沙尘是否是魔鬼的讨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当今人们对待自然抱持的基本态度。中国近些年来屡遭的沙尘劫难中,暴露出的人为破化因素,掠夺式的发展思路,以及一些地方在生态保护方面唯数字论的倾向,可能才更应被关注。
责编:刘彦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