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8月20日播出):
一直以来山西就有长在煤、短在水的说法。今年以来,山西省全面推进兴水治水战略,应急水源、引黄灌溉工程等惠及千家万户。
农田灌溉刷IC卡、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质分价使用,这些都是今年以来发生在山西不少农村里的新鲜事,说起这些,村民们都知道这和省里的应急水源建设分不开。
在山西运城临猗县寺后村,村民武继拴也向记者说起了刚刚投入使用的夹马口引黄灌溉北扩工程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
山西运城临猗县寺后村村民武继拴:“(用)黄河水灌,果子都长得好,基本上(每亩)能卖5000块钱,井灌一年(每亩)也就是一千多元。”
山西地处高原台地,许多村子都和老武的家乡一样,农田灌溉、人畜饮水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由于长期严重超采,一些地区地下水位10年间平均下降了300多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
从去年开始,山西省提出要用“新水源”补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在全省范围内涵养地下水、利用地表水,引水灌溉、水保淤地坝等35项应急新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山西省水利部门依托目前国内领先的数字水利信息系统,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监控直接到县。如今,用上了新水源,农民每亩地的灌溉成本普遍比过去减少了三分之二。
相关链接:
责编: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