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7日 07: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2005年八月二十四日下午参观了正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遣唐使和唐代美术展》。图为日本天皇夫妇在参观中被一付造型精美的唐代头饰所吸引。中新社发 王健 摄
日本长崎县五岛市的三井乐町,是历史上日本遣唐使的最终起锚地,当地居民以此为荣,自号“遣唐使之乡”。图为当地建造的颇具规模的遣唐使之乡馆内陈列的有关遣唐使的资料和模型。该馆如今已成当地观光热点,用以展示介绍当地历史风貌和旅游、土特产品信息。中新社发 日本分社 摄
中新网4月7日电 近年网上曾流传一首托李白之名写作的反日藏头诗,不过香港《文汇报》报道,研读唐诗时,如果留心一下,可以发现王维、李白、包佶等都曾写诗题赠过一个叫晁衡的日本友人,与此人交情匪浅。这晁衡是何许人呢?他是唐玄宗与肃宗在位年代,日本派至中国的遣唐使。
唐朝自贞观至开元,进入盛世。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当时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富甲天下。唐朝的长安城面积约八十四平方公里,内有宫城,有皇城,东西平列有十四条大街,南北平行十一条大街。城中还有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等水道流贯。城外东北的大明宫,位于龙首渠上,居高临下。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为以后的城市规划树立了典范。
早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就设置了弘文馆和崇文馆,开元年间朝廷先后设置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聚集文学之士。张说主持编撰了《唐六典》,刘知几撰着了《史通》,吴兢撰着了《贞观政要》,学术著作硕果累累。科学技术也极为发达,天文、历算、医学、雕版印刷等在世界上都属领先地位。唐诗、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盛唐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的有识之士有意效仿和吸收中国的文化,七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开始在派遣遣隋使、留学生、学问僧到隋朝学习中国文化,到了唐朝,这种活动就更加频繁。《新唐书.东夷》云:“太宗贞观五年,遣使者入朝,帝矜其远,诏有司毋拘岁贡”。日本先后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最多一次有六百余人。遣唐使大多由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学者、文人担任,并有医师、乐师、阴阳师等随行。这些遣唐使、留学生学成回国,带去了大量的中国典籍、著作和科学技术。日本上至政体、官制、典章、军事,下至建筑、服饰等都效仿唐朝。如日本大化革新中的班田制与大唐的均田制相仿;日本奈良的平城京就是按照长安城设计修建的;学问僧空海带回大批佛教密宗经典,在日本建立了真言宗;唐玄宗时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楷书偏旁表示声音,创造了片假名;唐宪宗时学问僧空海利用草体汉字表示声音,创造了平假名等。
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唐时译作仲满,他的父亲是中务大辅船守。在元正天皇灵龟二年(716年),十六岁的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留学生到达中国,抵达长安时在717年,即唐玄宗开元五年。阿倍仲麻吕始入唐太学读书,由于他聪颖好学,才思非凡,尤工诗文,不久中了进士。他与王维、李白等中国诗人交谊颇深,过往甚密,他送过衣裳给李白,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中曾有“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的诗句,在“日本裘”句后并有注云:“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晁衡深得唐玄宗的赏识,曾授与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官职,后来又授予秘书监兼卫卿等要职。阿倍仲麻吕在中国改汉名为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还入了唐朝的国籍。他在中国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长期旅居中国,也常常怀念故国,他在一首题为《长安望月》的诗中写道: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
诗中的“春日”是地名,指奈良市东部的春日山、高圆山的西麓一带。三笠山是日本的山名,一说为现今之若草山。这首诗抒发了他追思故国家园的浓重情怀,也表露了他迫切的归国之心。
唐天宝十年(751年),晁衡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随藤原回国探亲。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他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抒写了晁衡既怀念故园,又流连大唐的矛盾心理。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二。
晁衡临行时,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赠别。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岛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难以预料的冒险行为,王维在诗中就写出了他的迷茫和担忧,字里行间漾溢着他对晁衡深厚诚挚的友情。
在《全唐诗》里,我还查到了诗人包佶的一首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诗中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有加,对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维乐观一些,色彩也较为明丽,还希望晁衡探亲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与晁衡先由陆路从长安到苏州,然后在苏州乘船出发回日本。不幸船至琉球,海上忽遇风暴恶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长安误传出他们所乘舟船倾覆遇难的消息。李白等朋友们听到晁衡遇难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诗云: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
诗中的“蓬壶”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明月”是比喻晁衡品格的高洁。“苍梧”,山名,传说在东海中。这首诗言辞哀婉 ,情恳意切,表达了李白对这位诗友深切的追怀与哀悼之情。古代讯息闭塞,类似此类误传时常发生,郑板桥就听到过误传袁枚去世的消息,特地作诗悼念,后来袁枚与郑板桥在邗江相见,袁枚赠诗中有“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的诗句。晁衡后来活着又回到长安,朋友们惊喜交集,破涕为笑。晁衡于代宗大历五年在长安去世。日本也给予他正二位的官衔。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镇江市对外友协、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在镇江北固山上树立了一座大理石的诗碑,碑上镌刻着晁衡的《望月望乡》诗,由赵朴初题写碑额,书法家沈鹏和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书写诗文。这座诗碑成为这段佳话的记录和见证。 (沈鸿鑫)
责编:潘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