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央视网

云锦:千年锦绣编织时代新韵

河南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釉彩之光 跨界“出圈”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让千年难长的木头“活”起来

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

陕西西安鼓乐:薪火相传承古韵 守护千年“活化石”

贵州苗族银饰锻制:锻锤与代码的碰撞交响

景泰蓝:釉彩生辉 掐丝成画

河南郑州: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浙江杭州·非遗手作空间: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活力

山东·鲁班锁:古老技艺玩出新花样

一针一线绣出非遗苗绣之美

绛州龙门——龙门传说

轻胶十万杵 墨香浸千年

景泰蓝:釉彩生辉 掐丝成画

诗词中的芒种:风吹麦成浪 静待稻花香

“数字+文旅”深度融合 点燃镇域消费新引擎

多国民众同度端午 感受中国文化

山东淄博:从烧烤网红到文化地标 八大局“破圈”转型

家国情怀 端午文化浸润童心

雅趣十足 藏在古籍里的端午习俗

从传统丝织工艺中的宋代风雅,揭开沉睡700多年的时尚密码

云锦曾是宫廷皇家的御用贡品,在清代生产达到高峰,史书记载“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为了管理云锦生产,当时政府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府,出身于此的曹雪芹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对于云锦的衣料、配色、纹样,以及表达的审美艺术情趣、价值都有十分翔实的描写。

乌蒙山有个苗族大唢呐队

乌蒙山深处的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世代传承着一种苗族特色乐器大唢呐,大唢呐长达1.2米,其深沉洪亮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当地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高校+传承人,非遗青春正好

从2015年开始,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研培计划便被提上日程。十年来,该计划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各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因此得到进修与成长。与此同时,传承人作为学员走进院校,也推动全国研培计划参与院校自身迭代,更新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主题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跨越五千年 从这里看见“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

近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队和辽宁省文物局联合发布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作为红山文化礼仪中心的牛河梁遗址,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祭祀礼仪体系。

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

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在我国浙江省的上山遗址,考古和科研人员在那里发现了迄今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刷新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认知。一起走进上山遗址,感受滋养人类文明的稻作之源。

搬来书店做邻居

群众身边的嵌入式文化空间很接地气,可以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期待更多地方激活基层文化的生命力,唤醒社会治理的内在动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千年古都的时代华章,《城市风华录》走进文明城市洛阳

洛阳,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的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

西周铜当卢“撞脸”潮玩Labubu 洛阳博物馆文物走红

近日,河南洛阳博物馆馆藏的西周铜当卢与潮玩Labubu神似的“同框”照在社交平台火了。圆圆的眼睛、尖尖的耳朵——这穿越千年的奇妙“撞脸”,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奔赴洛阳,只为一睹真容。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为了掌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铁花”的技巧,曾专程去河南省确山县拜师,成为确山打铁花第七代传人。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不久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从华夏文明起源到礼乐之邦传承,从早期城市发展到多元文化交融……历史的画卷被考古工作者勾勒得愈发清晰。

莆仙戏:传承千年的戏曲薪火

莆仙戏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原文明南迁与闽地文化交融的史诗。莆仙戏根脉深植于唐宋宫廷雅乐,又在乡野沃土中淬炼出独特的艺术形态,可谓中华戏曲史上“活态传承”的典范。

来宝鸡 聆听历史与山水的和鸣

来宝鸡,聆听历史与山水的和鸣,看时间凝固的文化与辉煌。

这处遗址三获“新发现”,都有啥看点?

4月24日,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周原遗址相关考古成果继2003年度和2015年度之后,第三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江交汇润嘉州——解码山水名城乐山的文化自信样本

三江之水奔流交汇,千年文脉薪火相传。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深情环抱的乐山,守护着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三处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传承着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时代嘉州故事。

文化新观察丨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竹编变身时尚包包,手工银器畅销海内外,传统绣品变为国潮服饰走上时尚T台……越来越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手工艺依托各地建设的非遗工坊,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连接点,融入现代生活、吸引世界目光。

当花丝镶嵌技艺遇上白族文化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

“道在瓦甓”——庄子这句充满哲思的话语,在古老的瓦当艺术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当我们仰望传统建筑的屋檐,那些静默千年的瓦当正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

家训融入日常 胡氏家族百年人才辈出的秘密

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700余年的建城史。天水古民居以其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坐落在天水市秦州区的胡氏民居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天水古民居的代表。

江苏建湖:淮音袅袅入湿地 古村新韵绘新景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的淮剧小镇,紧邻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水网纵横,生态优美,村落古韵悠长与湿地自然生态之美相得益彰。历史上,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片水乡为淮剧的兴起提供了丰厚的生态文化给养。

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各种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别具一格,带给人们独特的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