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I、大数据技术极大提高生态环保监测监管效率
微现场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7日 18:50

4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生态环境领域代表在回答总台央视记者提问时表示,AI和大数据技术,为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监管的效率;执法领域从原本“人防为主”转变为现在“技防优先”。

“AI和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认为,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现在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大幅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另一方面,AI等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科学研究范式,有助于在空气质量的预测预报、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化分析等方面提升研判能力,将来也有可能帮助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治理的更智慧的科学大脑。但他也指出,AI不是万能的,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集智攻关”,同时也要防范AI“黑箱”可能带来的风险。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监测监管的效率。”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先生认为,要想第一时间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就需要有高效的监测监管手段。庞大的数量,单靠人力去监测监管,监测了成百上千家企业也发现不了多少问题。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汇集全山东省重点排污单位1.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结合企业的用电量数据、生产状态参数数据等,通过对比这些参数,可以很容易地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问题。根据这些线索,再去现场进行监测检查。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认为,AI和大数据的兴起,在执法领域的改变,从“人防为主”转变为“技防优先”。首先,提升了执法精准性。大气监督帮扶过程中,可以通过AI、热点网格等技术,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哪家企业、哪个产供环节、哪条生产线有问题,高效快速地帮助企业解决。可以通过工矿用电、自动监控等平台,对企业开展足不出户的非现场执法。最后,切实改善生活环境。例如处理群众反映周边异味问题时,采用电子鼻、嗅探监测等技术,开展气源排查,精准定位到源头企业,帮助他们升级改造设备,最终实现了人民满意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局面。

据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新办将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各领域优秀代表讲述他们“十四五”期间在各条战线担当作为、奋斗奉献、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4月17日是系列见面会的首场。

编辑:刘亮责任编辑:刘慧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