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重的病肯定是害怕的”“80岁就高寿了,我一点遗憾都没有”“爸爸离开后,我们没有避讳谈论他,反而觉得很温暖”……真正的生命教育,往往发生在距离死亡最近的时刻。在安宁病房里,每天都诠释着最温柔的生死课。
“没有质量和尊严的生活毫无意义”,一位住进安宁病房的老教师对前来查房的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路桂军说道。从医生的角度看,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是让身体舒适。而在老教师看来,生活质量更在于从精神层面上能否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希望自己可以到处跑,能聊天、听小说、听音乐,实现自理。路桂军邀请老教师就生死感悟给安宁疗护团队上上课,希望她的教师身份能在这里延续。
“到您这样高寿的年纪,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都走了,这对您的刺激大吗?”路桂军询问90多岁的王奶奶。她平静地回应,人终会死去,终会见到所爱的母亲、父亲、爷爷、奶奶,你可以再次拥抱他们。面对死亡,她很坦然,决定死后将遗体捐献。她不觉得这是高尚之举,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李先生的母亲已经82岁高龄,身体状况差,基本不具备手术条件,但她无惧死亡,只是希望能没有痛苦地度过最后时光。而李先生更希望母亲的病情能得到缓解甚至好转,直至重回正常生活,也让子女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尽孝。倾听了李先生的讲述后,路桂军表示:“不被遗忘对所有人都很重要。以你的方式告诉妈妈,她对你有多重要,你会永远永远记得她。把你对妈妈的爱说出来,这很重要。”李先生听后,当即表示会这么做。然而,就在当天下午,李先生的母亲还是去世了。
一名18岁的学生,因父亲的离世让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追思会上,到场的长辈们纷纷叮嘱他,一定要照顾好妈妈和妹妹。一两个人这么说,他并未放在心上。可当听到几十句同样的话时,一股无形的压力瞬间将他笼罩。同时,父亲的离世,也让他刚刚意识到自己之前没有关注到的父爱——只要他在,自己就会安心。如今,他开始刻意增加回家的次数,希望自己的陪伴,能让妈妈和妹妹感到踏实一些。他感觉自己的心理年龄一下大了10多岁,到了三四十岁。
经历了父亲离世,这名学生意识到生命无常,人们总是习惯美化未来,不断推迟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最终往往留下遗憾。他不再一味埋头学习,而是懂得了陪伴家人的时光同样宝贵。现在,他尝试将这些感悟分享给身边的人,可他们却很难领会。或许,未曾经历失去,就很难理解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听完这名学生的感悟,路桂军表示,在人的一生中,没有几个重要的人能让人如此痛彻心扉地成长,让人对生命产生刻入灵魂的领悟。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从多个维度观察他”,路桂军表示,要读懂一个生命,读懂他生命的需求,以敬畏的心态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编辑:张恪忞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