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表示,当前120急救和非急救资源分配不均,调度模式较为传统,建议加快全国非急救电话号码的统一及视频通话应用的推广。
陈伟志表示,在120救护车院前急救工作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情况涉及危重患者,说明当前我国急救和非急救资源分配不均。这不仅可能延误真正需要急救患者的救治时机,还增加了院前急救体系的工作负担,降低整体效率。目前仅部分省(区、市)开通了962120等非急救转运服务热线,但在这些省份,正规急救车辆短缺、患者等待周期长、非法营运车辆泛滥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缺少独立完善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我国非急救转运服务需求巨大,每年非急救转运需求高达百万人次,但服务供给却显不足。全国仅9个省(区、市)的10余座城市建立了120急救与962120等非急救转运工作的分类,且不同城市的非急救转运电话号码都不相同,不利于群众拨打记忆的形成。此外,只有少数城市已试点开通由短信链接发起视频连线的同步功能,调度员可通过视频与求救者实时沟通。大多数地区仍受传统语音调度模式局限,难以精细区分急救需求的急缓程度,不利于提高响应效率与准确性。
陈伟志还表示,我国救护车数量虽已达到国家规定的以地级市为单位,每3万人口配置1辆车的要求,但是救护车区域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比如,一些偏远山区的居民在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伤害时,救护车无法直接抵达患者所在位置,患者可能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得到救援,严重影响急救效果,使患者面临生命安全威胁。此外,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拥有的救护车数量相对较多,但由于人口密集,救护车使用频率极高,导致资源紧张,难以满足所有急救需求。
为此他建议: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的非急救转运服务电话,明确区分急救与非急救需求,减少非紧急情况对急救资源的占用。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非急救服务的认知和使用率,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急救资源。此外,建立监督机制,确保非急救转运服务的规范运行,避免浪费宝贵的急救资源。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视化视频急救系统,实现通过拨打120电话和点击短信链接直接接入视频系统的全覆盖。比如,调度中心可连接求助者智能手机摄像头,实时了解其现场状况,精准指导急救;主动区分患者需求并为其指导初步急救措施,也可协调非急救转运车辆的派发,提高急救资源利用效率和响应速度。与此同时,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障用户权益。
尽快落实救护车区域范围内配比标准,确保救护车数量与人口密度相匹配。比如,鼓励企业涉足院前急救体系的相关领域,鼓励民间社会救援力量参与院前急救服务,通过合法的合作模式增加救护车供给,缓解资源不足问题。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救护车资源配置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各地区救护车数量和服务能力。
编辑:钱景童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