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一位警察眼中的北京地铁故事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5日 09:48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隋佳桐):2024年6月,某个工作日早高峰,一名乘客在乘坐北京地铁15号线时,被身边另一名乘客手中的文件夹硌到,二人随后发生口角,继而发展成相互殴打。最终,二人均被依法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地铁早高峰期间发生这类纠纷是常有的事。马拓隶属于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是一名地铁民警。早高峰往往是他最紧张的时候,因为这是一天中乘客最容易发生纠纷的时段,每个人都着急上班,“车厢里起床气挤着起床气”。

马拓大学学的是侦查专业,2010年从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上学的时候,他的认知里并没有“地铁警察”这个概念,也没想到会有一个专门负责地铁安保工作的警种。“这不就是一个通勤场所吗?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赶车都来不及,谁会搞事情?”

工作后马拓才意识到自己太天真了,用他的话说,人多的地方都是江湖。纠纷、打架、诈骗、扰序、猥亵……这些状况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在地铁里发生,而地铁这种封闭环境,更是将那些原本大概率不会产生交集的矛盾双方急速拉近。

地铁里通常没有惊天大案,但鸡毛蒜皮的小事每天都不重样。在地铁线上工作了快15年,马拓总结了自己处理过的乘客纠纷:大多都是一时冲动导致的。他曾见过两位乘客只是因为其中一位碰掉了另一位的有线耳机,就能大打出手。

马拓工作的地铁站是13号线清河站。清河站是北京地铁里为数不多的具备综合功能的站点,集地铁、高铁、市郊铁路、公交枢纽于一身,客流量很大。马拓的主要工作是在清河站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安全隐患、服务群众等等。

刚毕业时,马拓一心想当刑警,“那时候看不上地铁民警”。但后来慢慢接触到具体工作,他才发现每个警种都有自己的责任,对应着不同的公安工作,并不是说只有做了刑警才会有职业成就感。相反,马拓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清河站像自己的半个家一样,就是觉得这是我的地儿,我的地盘儿,我不能让它出事儿”。

对大多数人而言,地铁只是一个通勤工具,从来都不是谁的目的地。可正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开放的、嘈杂的空间,却让马拓有了归属感、自我获得感。

在马拓眼中,地铁拥有自己的生态,站务员、民警、安检员、保洁员、文明疏导员、共享单车收揽员,前些年在地铁站附近还有卖卷饼的人、卖伞人、卖花女等商贩,他们都是地铁生态中的一员。这些人普通平常,毫不起眼,尽管每天有几百万人乘坐北京地铁,但擦肩而过时,很少有人会留意他们。

马拓觉得,地铁是一个窗口,他经由这个窗口,看着求职季毕业生参加面试、情侣下班后一起开心过节、子女带着老家的父母到北京旅行……2016年,马拓开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他身边发生的北京地铁故事,他认为,即使再普通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波澜壮阔”。

通过马拓的文字,人们得以短暂驻足端详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并从这幅地铁浮世绘中体悟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感知生活的复杂和颠簸。

在马拓社交账号的评论区,许多网友留言称从他的文字里看到了人间百态,“感觉跟‘深夜食堂’似的”。之后有出版社找来,民警马拓又解锁了作家的新身份。今年7月,马拓的新书《去爱这热气腾腾的人间》出版。

马拓认为地铁是最能够代表城市飞速扩张的符号,他觉得北京地铁“没有尽头”,因为社会永远在发展,地铁一直在建设,人们的希望和憧憬也随之延伸。

一天中,马拓最喜欢晚高峰时段,“没有因为谁踩了谁一脚带来的争执,没有因为插队吵出的闹剧,没有票务纠纷,没有火冒三丈”。

马拓曾问过老民警,同样是着急赶路,为什么晚高峰时发生的案情比早高峰少?老民警回答他,可能是因为大家离家越来越近了,回家比什么都重要。

编辑:王若怡责任编辑:李夏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