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再创中国航天世界纪录 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6月27日 15:44:04
央视网 | 2024年06月27日 15:44:0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27日下午3点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等介绍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精准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电,高度肯定嫦娥六号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全体参研参试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探月工程四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批准的航天重大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举国振奋、举世瞩目。回顾过去的3个月,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心系嫦娥,一路守望。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发射,提供月背中继支持。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准时点火,成功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在测控、发射与回收、地面应用系统支持下,历经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四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11个阶段53天的挑战,嫦娥六号终于满载成果返回地球。

这是一次探索之旅。月球背面的地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宇宙早期环境充满神秘。此次嫦娥六号选择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东北部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这是月球上已知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科学家对从此处钻取和表取的月球样品开展研究,有望发现更多太阳系和月球演变等重大科学奥秘。

嫦娥六号任务再次创造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这是一次创新之旅。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同时,月面展示国旗所用“玄武岩纤维”等新材料,智能移动相机等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推动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嫦娥六号搭载4台国际载荷 开展务实合作

这是一次合作之旅。此次任务与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开展了4个科学载荷的合作,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多国航天机构、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官员受邀观摩发射。任务成功后,多国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同行和友人,向我们发来祝贺,并期待深化合作。在此,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一并表示感谢!我们也鼓励国内外科学家,联合开展月球样品与数据的科学研究,力争获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今年是我国实施探月工程20周年

特别要提的是,今年是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20周年。20年来,在工程领导小组各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工程全线强化使命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实现连战连捷,不断让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变成现实。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培育凝炼了探月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形成了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打造了我国深空探测核心能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每一次任务在实现既定目标后,又开展了拓展试验,为后续工程任务奠定基础。

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

以科学发现为例,中外科学家使用中国探月数据,已发表1900余篇论文。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第6种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研究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乃至宇宙的认知。

期待与国际同行开展多种形式航天交流合作

深空浩瀚无垠,人类求索无限。后续嫦娥七号、八号,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三号等任务正在按计划推进。中国国家航天局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期待与更多国际同行携手,为拓展人类认知、增进人类福祉,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嫦娥六号再创中国航天世界纪录 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