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台阶。新时代十年,农民收入十连增、城乡居民收入比十连降。在合作社驾驶农机、在工厂进行农产品加工……我国农民正在多渠道增加收入。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道路怎么走?我们有“良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业经营增效。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如今,各地的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把农田种好、把农民带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角色。比如农户与当地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优质稻品种、统一的技术服务、统一的收购。这样一来,农民可以拿到产量高、比较抗虫害的品种,作业时使用合作社的农机,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还能在丰收时选择让合作社收购粮食,获得稳定的收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懂技术的村民到合作社当农机手,家里的土地就可以交给村集体或者家庭农场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有些人家里的土地撂荒,也可以托管出去。土地托管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一家一户承包地的界限,实行集中连片作业。一方面,批量购买各种农资、集中使用农业机械,能明显降低生产成本,解放大批从事田间耕作的劳动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耕地面积增加了,有利于机械作业,规避土地租金风险,解决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郝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完善利益链、提升创新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科技在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多层次社会服务组织培育中的支撑作用;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编辑:陈诗文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