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十亿条数据如何保护你我安全?

来源:封面新闻 | 2023年04月05日 15:45:21
封面新闻 | 2023年04月05日 15:45:21
原标题:【封面新闻】我国开展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十亿条数据如何保护你我安全?
正在加载

  3月下旬,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的海滨湿地上,大片红树林沿着海岸线形成一道绿色的“城墙”,抵御着海浪对堤岸的侵袭。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海边的红树林。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摄影

  这是一片年轻的红树林,平均树龄不到两年。它们的出现,与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有关。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近三年来,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普查调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

  这数十亿条风险普查数据将如何应用?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参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详细了解了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体检”

  为提前消除安全隐患提供支持

  晋江市陈埭镇位于泉州湾湾底,历史上曾是受台风和海啸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海域海岛科工作人员郑小滨回忆,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太平洋海啸,晋江沿海地区遭受波及,陈埭镇附近潮位高出正常水平55厘米,导致自然岸线被损毁。

  历史灾害调查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内容之一。郑小滨介绍,根据普查数据,晋江全面摸清了121公里海岸线海洋灾害基本情况,形成了晋江第一次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报告,划定陈埭镇附近海岸等五个区域为台风、海啸重点防御区。

  自2021年1月份起,晋江用一年多时间种植修复红树林2912亩。该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矿产科科长王玉志介绍,红树林有“海岸卫士” 之称,是海岸生态防护第一道屏障,主要通过消浪、缓流、促淤三大功能实现防浪护岸的效果。据统计,红树林消浪系数可达80%以上,红树林对水流的阻碍作用使林区流速仅为潮沟流速的十分之一,红树林滩地淤积速度是附近裸滩的2至3倍。因此,海岸区域凡是有红树林分布的地方,海堤就不易被冲垮,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普查成果应用于推动隐患排查整改。南安市普查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黄震宇介绍,该市在普查中排查出各类新的风险隐患776处,立即组织进行整改。

  “可以说这次普查帮南安做了一次全面‘体检’”,黄震宇介绍,南安将普查数据与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相结合,全市共划分一级网格445个、二级网格3372个,网格员和网格志愿者13600多名。充分运用“党建+网格”“线上+线下”“人防+技防”等手段,扩大普查数据应用效果,共享共用普查数据,并且可以做到动态化更新。

  福建省福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讲解福州市风险管控大数据监测平台。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摄影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如何应用

  多地“各显神通”

  福建是我国受台风灾害侵袭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高路介绍,普查数据显示,1978年至2020年,福建因灾死亡人口中,因台风导致的占38%,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比达48%。

  针对台风暴雨灾害,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构建了台风-暴雨-洪涝临灾风险动态预估模型,这其中就应用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数据。在该校一间教室内,高路向记者演示了这一模型的工作原理。

  他介绍,通过将普查得到的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数据输入模型之中,可以评估出福州市城区内的内涝风险。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团队曾经对2021年登陆福建的台风“卢碧”进行了动态模拟和案例反演。

  “比如模型分析认为一家医院门前是内涝高风险区,我们当时就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该地段确实出现了内涝,医院门口全部淹掉了”。高路表示,根据台风路径等致灾因素变化,模型可以每12个小时进行一次评估,并发布致灾风险提示。

  普查数据可以协助政府部门更好地作出决策,比如在灾害来临前对受灾高风险地区进行事前防范。福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承煜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通过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福州发现了很多风险点位,比如有的地区容易出现山体滑坡,有的地区容易出现内涝,对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政府就会在灾前对这些地区的人员提前进行转移。“可以说普查让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把防范做在前面”。

  记者注意到,目前全国多个省份都对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数据开展了应用。与沿海地区经常遭遇台风灾害不同,地处内陆的四川地震灾害频发。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三次成果应用交流会上,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毛德忠介绍,四川立足“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在推动普查成果应用于自然灾害防治、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他介绍,四川地震部门将普查成果广泛应用于十四五规划编制、重大工程选址、重特大地震行动方案等,为各级政府在国土空间、防灾减灾、产业发展等重大规划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提供精准服务保障。成都市充分整合各行业部门普查成果数据,建立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与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智慧蓉城”系统建设相融合,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三次成果应用交流会现场展板。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摄影

  “上医治于未病时”

  普查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预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国务院普查办评估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赛霓看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体现的正是我国在公共安全治理理念上的变化。

  “我们说上医治于未病时,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杨赛霓说,普查对投资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以前可能修了一座桥,然后发生滑坡或地震灾害损坏了。有了普查数据后,就可以在施工前正确预估这个地方的风险,在设计和规划时就知道应该避开哪些区域,如果不能避开,应该采取什么级别的防护措施,能尽可能降低损失。

  3月7日,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表示,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关口前移,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万一失防。“项目建设、设施建设,要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准入关”。

  据统计,自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全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较之前5年均值分别下降了51.6%、73%和44%。

  2023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收官之年。3月28日,国务院普查办主任、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郑国光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三次成果应用交流会暨“媒体基层行”活动上表示,要加快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构建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我国开展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十亿条数据如何保护你我安全?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