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进入直播页面 <<<
央视网消息:“512”地震过去了整整一年,作为记者,他们用心灵、用镜头、用文字,感受着、记录着、思考着一个民族化解苦难、领悟坚强、走向新生的全过程。从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到一座座“伤城”,重建新生的每一天,他们在现场见证着历史。在废墟之上、镜头之外,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2点,[南方周末]著名记者苏永通、马昌博、沈颖震区归来做客央视网《记者归来》栏目,讲述他们亲历的“伤城”故事,独家解析您可能没看到的“汶川一年”。
【南方周末】记者沈颖
主持人: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总结了很多教训,有了这些教训,我们才能很好的完善我们这样一个机制,来应对以后有可能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
沈颖:如果再具体补充一点,就是比如在这种信息的建设方面,刚刚也提到,像映秀形成一种救援的孤岛,现在开始越来越知道,当这种现场的灾难条件已经使已有的通讯条件所崩溃的时候,过去这种都已经没法应对的时候,我们就得通过技术,高科技的方式,我们去突破这种屏障。
比如现在国家开始做重要的无线电通讯的一些建设,因为在这次最早的信息,灾区的信息,尤其北川的信息,其实是民间人士通过无线电的方式传播出来。然后传播到网络系统之后,国家相关的收集地震这些数据的专业部门,他才得到了这个信息,然后再反馈给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所以无线电信息披露,在这次救灾中起了一个很有价值这样一个作用,所以现在我采访官员也都,现在国家开始加强这方面应急的无线电通讯,就是一种无线宽带这样的网络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民间研究机构,他们开始参与这样的计划。
主持人:您在文章中说到,汉旺镇他们线路几乎全震没了,有线网络完全没有办法用。
沈颖:对,整个区域当中,大部分已有的有线网络已经瘫痪了,后来政府官员除了做这些无线网络通讯建设以外,还开始做无人飞机的研制和训练,现在他们告诉我,在三四百米的低空可以飞行一百公里,这样没有人能够进到当时现场去,可以让无人飞机进去,可以最早时间里面得到最完整的信息,然后传出来,然后再让所有救援队伍进行共享,这个信息共享很重要。
主持人:现在对于无线通讯还有无人驾驶飞机都在研制过程当中,不断完善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消息,另外我看今天上午地震局赈灾救援司黄司长你有没有采访他,他提到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经验,他总结四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说,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初期,由于通讯和大量道路中断,无法快速获取和传输灾情到现场指挥部,造成达不到最需救援的区域,造成救援盲目,他第一点提到通讯的问题。
沈颖:所以这一点上,国家信息局的披露很坦诚的,他很正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发现什么地方缺失了,我们进行应对性的建设,我们才能够从误区中走出来。
责编:田诗嘉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