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我在现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都江堰:一个“伤城”的重建与新生

 

CCTV.com  2009年05月14日 16:4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消  
专题:记者归来

>>> 点击进入访谈页面 <<<

    央视网消息:“512”地震过去了整整一年,作为记者,他们用心灵、用镜头、用文字,感受着、记录着、思考着一个民族化解苦难、领悟坚强、走向新生的全过程。从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到一座座“伤城”,重建新生的每一天,他们在现场见证着历史。在废墟之上、镜头之外,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2点,[南方周末]著名记者苏永通、马昌博、沈颖震区归来做客央视网《记者归来》栏目,讲述他们亲历的“伤城”故事,独家解析您可能没看到的“汶川一年”。

记者马昌博初次走入地震灾区感触颇多

    政府随时调整重建政策 贴心百姓生活

    主持人:你这次写了一篇稿子《都江堰:城市重建的纷杂样本》,特别关注纷杂样本,也是文章的标题,纷杂到什么程度?
   
    马昌博: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这次都江堰重建,和其他地方不同在于,我刚才说了,都江堰是一个有现代城市的,有一个有现代城市形态的这么一个地方,而且它当地政府非常雄心勃勃的,他希望自己借助这次重建,使自己这个城市从形象到产业有非常大的一个跨越,我当时用了一个概括,叫华丽转身,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很庞大的目标,在很庞大目标之下,他并不是仅仅满足于把房子重新盖起来,举个很简单例子,在农村,他通过一系列政策,用农村农民的宅基地换资金,这个政策是国土资源部所给予灾区一个很特殊的政策,就是你可以,这个农民可以用自己的宅基地,我让出一半宅基地,可以给政府,也可以给其他社会上的投资人,那么政府或投资人,就负责把这个灾民的房子重新给你修好,但是只有一半的宅基地,如果是政府的话,直接给拿走了,就是给它变成集体用地。而这个如果是社会投资的话,基本上也是,就是你可以开发,你可以开发农民让给你的那一半宅基地,也是集体经济形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到很多利益的驳议,比如农民的选择方式,他选择自建还是选择让政府修,还是社会投资来修,而且因为都江堰当地的旅游非常发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主持人:他们之前比如说有一个农家,开一个小农家院,一年收入挺多的?

    马昌博:对,少的几万,多的上百万,一开始政府说统一建,政府觉得出于好心,其实是觉得这样可以使农民能够非常迅速重建起来,但是农民觉得如果让出我的宅基地之后,给我盖统一的住宅楼,不能搞民家乐,我反而受损了,所以这种反弹比较大。所以政府赶紧修改了他的政策,我也比较吃惊,政府这种弹性的反应,在之前很少有这么及时迅速的。然后修改政策之后,还涉及很多问题。
   
    都江堰重建工作进展迅速 农民“以土地换资源”得实惠

    主持人:都江堰现在重建工作,因此大概进行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

    马昌博:农村是非常迅速的,农村基本上到现在为止,我跑了三个点,效果还是相当不错,我刚才说,以土地换资源的方式,农民还是得到了实惠,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举个例子,一开始做规划的时候,因为中国是这样,中国过去做规划只有城市规划,从来没有农村规划,所以一开始规划师所做的规划,基本上把城市的小区平移到农村,遇到一些问题,农民说我养猪,但是城市小区里面不可能出现猪圈的。第二农民说晒稻谷,扛着稻谷到五楼阳台上,另外他的耕地跟住宅比较远的。一开始很难改变,但是后来慢慢去习惯了。后来政府意识到,我不能把城市直接搬农村。

责编:田诗嘉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