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12日至19日将先后访问日本、新加坡、中国和韩国,并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此间不少媒体将之称为“奥巴马的亚洲处女行”。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还是各种智库的研讨会上,谈论奥巴马此行的内容都大大增加。媒体也进行了大量预热式的分析报道。
奥巴马此行,究竟要传达怎样的信号?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成斌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传达三大信息 强调美国的存在
成斌认为,奥巴马参加APEC会议并访问亚太4国,最重要的是要向这一地区传达三大信息。
首先,美国加强在亚太的“战略存在”,并在这里扮演一个“战略平衡者”的角色。
成斌说,美国对于亚太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军事力量也是维护这一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如何能把美国这个在亚太地区贸易、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都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排除在外?
他认为,尽管正在应对国内经济衰退以及世界许多不稳定的热点,美国仍将投入大量精力,强调自己在亚太地区“正式的存在”,避免美国被排除在亚太各种机制之外。
其次,奥巴马将释放强烈信号:与亚太地区的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等重要贸易伙伴国——的关系不变。
成斌认为,奥巴马上台后,许多外交政策都在调整,但对亚太的战略是基本不变的。尽管日本首相鸠山上台后,日美两国关系出现了微妙的调整(如日本改变了过去全力支持美国投入阿富汗的努力),但奥巴马强调,美日同盟关系不会变。
第三,奥巴马要展示一个姿态:美国不是中国的敌人,也不是中国崛起的反对者。
成斌说,正如中国“非常直爽”地向美国表达对自己利益的关切,美国也将表达自己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正如中国一直希望美国理解中国的国家利益,奥巴马新政府也希望中国了解美国的国家利益。
中美首脑会有“谈不完的话题”
对亚太4国的访问中,奥巴马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4天3夜。这就引来了韩、日媒体“酸溜溜”的报道:“在我们国家只停留一晚。”他除了到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外,还将访问上海。
许多智库分析认为,中国和美国作为亚太地区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国家,双边关系、地区热点、全球性问题……奥巴马总统和胡主席将会有“谈不完的话题”。
成斌认为,排在奥巴马访华日程最前列,而且也是美国最需要与中国进行协调的议题有三个: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经济振兴、核不扩散。
成斌认为,奥巴马访华的重中之重,应该在协调应对经济衰退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中国则是“第三大经济体”。无论中美如何谈到经济问题,不可避免地都会涉及几个因素:这场危机会持续多长时间,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何时能够止跌回升?然而,对于这两大经济体而言,如何使本国的经济走上正轨才是关键,否则其他的都是空中楼阁。
他说,现在对奥巴马经济决策的掣肘因素是,美国总统可以提出建议,但他在经济领域权力有限。国会、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各个领域的复苏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奥巴马访华最富成果的应该在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尤其是“核不扩散问题”——这才是真正“紧迫”的危机所在。
台海不成问题 朝核问题优先
成斌认为,朝核问题必然是双方涉及的最重要安全问题。现在,“六方会谈”机制中,除了朝鲜之外的五方都已经有了共识:朝鲜半岛应该无核化。问题是,现在各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关切,没有准备好如何让朝鲜放弃核武。中国认为美国应该做出更大的让步,而且担心中朝边界的难民问题。日本认为在“人质问题”解决之前,不应该有更大的让步。如何达成一个“有意义”的共识,并且为这一共识付出相应成本,将会是中、美涉及朝核问题协调的重点。
成斌认为,中美关系的核心之一“台湾问题”,此次不会成为双方议事日程中的重点。因为目前台海不存在危机。尽管如此,奥巴马与胡主席的会谈,也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彼此在台湾问题上进行开放、坦率的交流的契机。”
“东亚共同体”远难成立
关于日本新政府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成斌指出,当人们思考亚洲和欧洲的异同时,总会想到这些问题:欧洲有“超国家主义”。欧洲经历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盟”的“一体化”由浅入深的过程。但在亚洲还远未形成这些东西,更别提“亚洲共同体”。
他认为,鸠山提出这一理念,意在启动一个开端。但问题是,当他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关乎“历史”和“政治”的“配套反应”并没有跟上。如果鸠山对“东亚共同体”有更高的期望,那么就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成斌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边界和领土问题。日本与周边许多国家都有领土争端:与韩国有“竹岛/独岛”之争;与中国有“钓鱼岛”之争;与俄罗斯有“北方四岛”之争。在欧洲,所有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所以才会有“欧洲经济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的进化。
其次,还有历史问题。成斌认为,日本教科书上对历史的描述,与亚太许多国家的历史观有极大差异。如果一直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与事实非常不符”的历史观,又怎能期盼成年人坐下来谈“大政治”问题!所以“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条件还远未成熟。
相关链接:
责编:彭伟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