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国际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世界媒体峰会彰显开放中国新形象

 

CCTV.com  2009年10月09日 21: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10月9日,全球知名媒体共同发起的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海量新闻,请点击“新闻频道”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东凯 吴晶 孙奕 杨定都

  因为新中国60周年庆典而备受瞩目的北京,再次吸引着世界媒体的目光。由新华社与8家世界著名媒体机构共同发起的世界媒体峰会,吸引了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主流媒体和机构以及境内40多家媒体的负责人。

  这是世界媒体发展史上尚无先例的聚会。在为期两天的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中,中外媒体不仅可以加深了解,深化合作,还将在观点的碰撞和交融中,找到观察世界、报道世界的新视角。

  这更是世界透过媒体看中国的契机。反映并代表着中国社会主流形态的中国媒体向外国同行展示的,不仅是日趋先进的设备和日益国际化的报道水平,更是中国社会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与媒体互动发展的生动注脚。

  感受开放的中国

  “难以置信”“令人惊叹”……在世界媒体峰会上,有着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各国代表在形容中国时,几乎都选择了相似的词汇。就在几天前,他们所代表的世界各国主流媒体刚刚报道了中国国庆60周年的庆典。通过这场庆典,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建国60年来的成就。在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乐观向上的心态和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成为不少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媒体参与报道国庆盛典的热情也给不少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专门开设的新闻中心为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境外记者提供新闻服务。

  “我们感受到了‘变化中的中国’。”刚刚参加过中国60周年庆典报道的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长加藤靖志说。

  过去两年来,加藤靖志一直处于繁忙的报道中——“5·12”汶川特大地震、乌鲁木齐“7·5”事件、北京奥运会、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

  已在华工作多年的加藤靖志说,对这些事件和活动,“中国表现出了积极的信息公开态度,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报道中国,在她看来,中国向外国媒体的开放速度“令人惊叹”。

  上世纪80年代初,常驻北京的外国记者只有90多人,每年来华采访的不过几百人。而今,已有来自55国405家新闻机构的700多名外国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常驻,每年来华采访的有3000至5000人,奥运会期间更多达2万余人。

  从中国首次宣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到现在在互联网上公布各部门和机构的新闻发言人联系电话,从外国记者可以列席旁听中国“两会” 开、闭幕式到他们可以旁听讨论会并在会后采访;从2000年5月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成立到200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正式实施;从中纪委、中联部邀请外国记者参观到国防部开通中英文网站……过去20多年间,中国的这些变化让马珍感到了在华工作越来越便利,也使她对报道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中国政府对媒体开放程度‘有很大的进步’,相较以前大为宽松,”她说。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提高新闻媒体的开放、透明和公开,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对境外媒体的开放,从长远看,是要探索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和公众。

  2008年8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25家外国媒体联合采访,对世界承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还是之后,我们都一如既往地欢迎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一如既往地为外国记者在华工作提供方便。

  “这是中国政府自信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他说,外国记者来华“零距离”采访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他们眼中的中国。其中会有些负面新闻,但这是每一个国家都会有的东西,任何负面消息都推翻不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马珍的先祖马戛尔尼曾经作为英使觐见乾隆皇帝。和她的祖先不同,她所看到的今日中国已不是闭关锁国的“泥足巨人”,而是以开放、自信、积极姿态重新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大国。

相关链接:

1/3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