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0日电 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社论说,力拓间谍案被西方一些人士政治化、国际化乃至妖魔化,应回归司法本身。维护经济安全,不是中国仅此一家的要求。随着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伙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更为复杂。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切忌泛政治化。
文章摘编如下:
连日来,随着澳达利亚官方高层的介入,“力拓间谍案”不断升级。据报道,力拓集团已将其在华相关员工撤出中国。被誉为“中国通”的澳总理陆克文也忽然提高声调表示“此案对澳大利亚和中国而言都利害攸关”,暗示中国处理此事的手法将关系到自身的重大经济利益。中方则表态“坚决反对任何人蓄意炒作此案,并企图干涉中国的司法独立”。
这一司法个案如今已经超越案件本身,正在被西方一些人士政治化、国际化、乃至妖魔化。不可否认,“力拓间谍案”发生在中铝收购力拓交易夭折之后,以及中国铁矿石价格谈判僵持不下之时,因而引发外界对此案的猜测。但猜测不能成为裁决案件的法律依据。中国国家安全机构已经明确表态,力拓有关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中国的国家秘密,且证据确凿。
而澳洲一些媒体和政客的指责与借题发挥,则更有出自其政坛的内部博弈之嫌:反对党为了明年的大选,向“亲华”的陆克文施压,试图将其优势转为劣势;而此前曾反对将事件政治化的陆克文迫于压力,也只好以强硬态度平息反对声浪。
也许,陆克文的喊话更多的是给澳大利亚国内听的,但因为在华跨国企业众多,澳洲媒体的不当批评与炒作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特别是澳大利亚的盟友美国。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接受CNN采访时就表示,“对于在华投资的美国投资者以及来自世界其它的跨国企业来说,我们当然会对此抱以极大关注”,“我们需要有透明度”。不过他在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面时并未提及此案。
一直以来,西方世界已经习惯给中国的各种行为贴上政治标签,习惯以解析“信号”、揣测动向的方式解读中国。这种方式在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较少向外界展示透明形象的时候或许有一定效果,但随着中国日益全球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公开不断扩大,传统的“中国式解读”难免有失偏颇、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近年来,中澳关系日益紧密。2007年底,中国取代日本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在铁矿石贸易方面,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出口国,中国则是全球最大进口国。澳洲媒体说,澳大利亚及力拓集团将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很难长期生存和繁荣下去。同样,如果没有这些矿商,中国也无法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因此,澳大利亚及其矿商必须同中国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贸易关系。
尽管澳大利亚各方都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意义,但对于如何处理与中国这个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意识形态都不同的非盟友伙伴关系,却尚未形成一套明晰的思路。
想要保持这一良好的关系,澳方应当理性面对“力拓间谍案”,回到法律轨道上来,而不是刻意将其政治化。
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甚至“宽松”环境,但这并不表明外国公司或个人在中国司法面前享有特权。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出于自身发展原因,对一些暂时无力解决或无法解决或可搁置的问题可能“忽视”或“让步”。然而,中国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些危害国家利益的问题存在,更不可能放任司法之不公。“力拓间谍案”的曝光,说明中国已决心以此为突破口,开始维护中国经济贸易安全,净化商业投资的司法环境。
维护经济安全,不是中国仅此一家的要求。就在16日,尽管存在着对“机密文件”界定的争议,美国联邦法官还是高调宣布,华裔原波音工程师钟东藩经济间谍罪罪名成立。钟成为美国经济间谍法案自1996年通过立法以来定罪的第一人。此案至少说明,美国人对其经济安全的维护,是不遗余力的。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伙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更为复杂。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切忌泛政治化。在力拓案中,应该回归司法,中国可以让世界看到其司法的透明与公正。这样能消除外界对中国各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与误解。
相关链接:
责编:唐亮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