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医改方案中,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从而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这就大大加重了政府在公共医疗中的责任,以及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这对于医疗改革来说,是迈出了朝向医疗福利和保障的重要一步。但这一步能不能走好,不能光看主观愿望,还必须针对现实问题出发,破除现实困难,走出利益集团的泥淖。
之所以要强调利益集团,是因为公立医院及其主管机构在旧医疗改革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利益链条,这个利益链条如果未曾斩断的话,政府投入就存在被侵吞的风险。具体来说,公立医院倘若对新医改方案置若罔闻,仍然在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那么,政府加大投入岂非等于是进一步助长公立医院的牟利之风?在新医改方案中,要求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应遵行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这个“要求”虽然在精神上界定了公立医院的性质,可惜,并没有堵死公立医院营利的通道。
新医改显然看到了公立医院走市场化道路的弊病,所以才试图建立新的公立医院运营机制和政府投入机制。但是,公立医院走市场化道路这么多年来,业已积累的利益能否被化解掉,逐利的驱动能否被阻挡,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也需要果敢和决断。所谓耐心,是应当给予公立医院改革的时间,要逐步收窄私利的空间,避免改革疾走急停;所谓智慧,是尽可能地拓宽改革通道,对医疗不搞“一刀切”,该政府投入的政府投入,该社会投入的社会投入,也就是说,以更为稳妥和灵活的方式使得“公益的更公益,市场的更市场”;所谓果敢和决断,是政府应当壮士断腕,既然明确了要“管办分离”,那就雷厉风行,以免拖拖拉拉,使改革在延误中被曲解,及至夭折。
向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的责任,而基本医疗服务的承担者毫无疑问就是公立医院。以印度为例,印度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为此,印度政府在全国建立了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1.1万个医院,2.7万个诊疗所和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医疗服务网络。这些公立卫生机构对所有病人敞开大门,从挂号、手术到药品各项服务一律免费。当然,一方面印度在财政上对医疗倾斜甚多,一方面公立医院主要提供一些较为简单的医疗服务,而复杂手术、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则由私立医院提供。这和中国的情况是不太一样的,中国质量较好的医院多是公立医院,资源也多向公立医院倾斜,结果由于把公益和利益搅和在了一起,形成了公立医院看病贵、看病难的弊病。
中国和印度一样都是人口大国,也都是新兴经济体,印度在医疗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足可以汲取。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我们在新医改方案中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精神。但要想落实精神,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把制度制定得更明确些,该免费的就免费,以更彻底地堵塞某些利益通道,免得因为语焉不详而被利益集团有意曲解。(本报评论员)
责编:伍洁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