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1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0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是每次中国两会的最重要议程之一。国家新一年日子想怎么过,攸关百姓切身利益。今年的预算报告出现可喜变化:内容更充实、更详细易懂、文风更朴实;对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明确交代,积极回应社会重点关切的农业、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支出,对民众忧虑的异常变动、财政风险等“解疑释惑”。 这折射了中国日益推进的“透明”政治。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9日在北京的“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专题采访,让高强这位刚从卫生领域重返财经界的老将成为万众焦点——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的他,疲于应付外界对2009年中国财政预算的关注。
审议财政预算,本是每次中国政治大会“两会”年度例会的最重要议程之一。而国家上一年的“银子”是怎么花的,新一年的日子又想怎么过,攸关百姓切身利益。何况今年中国财政赤字将创中共执政60年来之最,自然令这份“国家账本”更受瞩目。
海内外华人仔细阅读,发现了一个欣喜的变化:这份每年“两会”委员、代表必读的预算报告,今年详细易懂多了——形式上,向来单薄的“身体”,增至63页,但文风更为朴实,且有清晰的图表辅佐说明;内容上,对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均有明确交代,还积极回应了社会重点关切的农业、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支出,对民众忧虑的异常变动、财政风险等“解疑释惑”。
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效果怎么样,北京当局此次为民众交上了一份“明白账”。
众所周知,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监督政府,最基本的是能够监督花钱。但中国虽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入“重点公开”事项,各级财政预算却长期被视为“禁区”(或官员的“专利”),模糊示人,为舆论诟病。以往,社会往往只能从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中看到一些支离破碎的预算信息,不仅普通纳税人不知自己的钱花在何处,就是担任“审核员”的人大代表也如雾里看花,表决时稀里糊涂地举了手,使财政预算审查空具程序性而无实质性。
结果,积弊逐渐浮现,如财政收支不尽合理,社会资源使用不当,造成教育、医疗投入连年欠账、“三公消费”分配常常超支等痼疾。尤其是埋下了财政滥用的隐患,给腐败预留了通道,导致年终突击花钱等怪事。结果成全了年复一年且越刮越猛的“审计风暴”。
可见,能否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并非仅是经济账,其实关系到反腐与解决教育、医疗等热点难题的成效。社会公众对其高度关注,实乃自身合法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强烈诉求。如此一来,是否主动公开预算报告,则成了检验胡温政府是否透明的试金石。
而强调要“问计于民”、“民主决策”的胡温,显然并未让人失望,今年变得更便于理解、更详细的预算报告,正展示了其诚意,也是走向真正的监督之路的一大步。
从预算这个“入口”堵起,对花钱这个“出口”的制约自然会相当明显。不难想象,预算公开后,监督的主体就不再限于人大和政府机构,而是扩大到全社会亿万双眼睛,无疑会对政府形成强大的约束力,正确引导民众为政府献计献策,甚至分忧共患,从而有效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分配不公和腐败,减少社会矛盾。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目前以预算公开透明为基础的公共财政改革,正可视作中国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当然,“阳光下的权力”是个知易行难的命题。要从现有的粗化的亿万元不知道怎么花的,到像香港特区政府那样细化到每张椅凳的资金安排,预算的公开、透明、精细,需要仰仗一套健全的监督体系,并非一日之功,对北京当局是一个严峻考验和挑战。
好在北京当局正迎难而上,身为总理的温家宝已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加快预算制度改革,推进预算公开”。相信中国会再一次用顺应时代的透明、开放之举,赢得本国公众和海外的认同。
责编:刘英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