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再起争端,肆虐的战火摧残着人类的生命和家园。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我们只是旁观的局外人,最多对战争中的受害人施以“感同身受”的人文关怀而已。
但这场战争对四川姑娘王静文而言,却事关爱人与家庭——她的丈夫GAL(昵称“小高”)是以色列人,并且于前几天应征入伍。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身在以色列的王静文,听她讲述了她眼中的以色列、犹太人和以巴战争。
近日,以色列荷霍沃特市居民为前线士兵点上蜡烛进行祈祷。
以巴两国纷争,“剪不断,理还乱”。静文说,她无力深刻全面地了解两国的恩怨史,她只愿战争能够早日结束,她的爱人小高能够早日回家。
“炸弹来了,你就躲厕所里去,那里是最坚固的。”
静文目前在一家以色列的机械装配公司上班。这一轮以巴冲突发生几天以后,老板严肃而语气平淡地对她进行了国防安全知识普及:“静,如果你听到警报声,来不及跑到底楼的地下室,就去这层楼的厕所,因为厕所的结构是这栋楼里最坚固的。”对绝大多数以色列成年人来说,战争下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固然可憎,却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静文起初并不害怕,因为她所在的城市REHOVOT(荷霍沃特)位于以色列中部,远离以黎边境和以巴边境,“应该不会有事吧?”但她还是忍不住犯怵。以色列近几年新建的房子,都设计有一个小房间,房间必须配两扇铁窗——法律明文规定如此,是为了应对猝不及防的炸弹袭击。
新年前的头天晚上,以巴冲突已显迹象,小高开始变得忧心忡忡。入睡前,他絮絮叨叨地对静文说:“我隐约感觉到,加沙那边今晚会出事。南部有所学校,昨天才决定放假,结果当天就有一枚火箭弹落到学校里,如果孩子们没有回家……真是幸运的奇迹!”
3天前,几枚炸弹落在了距离荷霍沃特市几公里的地方,静文这才对安全产生担忧:“巴方”的火箭炮不是定点发射的,在以发射点为圆心的范围内,都有可能遭袭击。
以往,炸弹飞不到荷霍沃特,无论战争源自哪个方位,荷霍沃特都挺安全的。而如今,连荷霍沃特都遭到袭击,难道巴方的发射装置更新换代了?
充满备战色彩的以色列大学:每年有四次高考,大学生=战士
以色列的犹太少年高中毕业后,男的需服役3年,女的服役两年。退役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背起行囊四处旅行,然后回以色列考大学。以色列人每年都有4次高考机会——也许是因为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缘故。这样一来,每次战争结束后,参战的年轻人都可很快地参加下一次高考,而不必等到下一年。
小高高中毕业后也服了3年兵役,因为表现积极,光荣地得了个“小军衔”。退役后,他开始环游世界,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直到他深深地爱上了云南尤其是丽江,才停下了漂泊的脚步。在美丽的云南,他收获了静文的芳心,并将这个中国媳妇带回家。2008年年初,小高携静文回到以色列。静文开始学习希伯来文及找工作,小高则进入以色列最好的农业大学水环境和土壤系学习。
虽然成了大学生,但小高的生活仍然脱不了军队色彩:他仍然处于预备役状态。他此前服役的部队每月都会寄给他一个“黄色信封”,通知他当月的哪两天回部队接受训练。刚回以色列时,小高和静文都处于“无业状态”,为了不过多地依赖父母,小高疯狂地打了3个月的工。在静文的印象中,小高的唯一一次抱怨是他上大学前的那一次“月训”,部队要求他回去训练4天。可那是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月,对他很重要,“这个月能不能不去?”他打电话向爸爸抱怨。不过,小高最终还是如期到达军营,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训练。
小高的爸爸年轻时参加过3次战役,绝大多数以色列家庭也都有过亲历战争的体验,他们憎恨战争,但他们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以色列公民,“有义务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