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加沙地带的汗尤尼斯,巴勒斯坦警察为刚刚死于以军空袭的同事举行葬礼。以色列空军9日夜至10日凌晨对加沙地带两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目标实施空袭,造成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军发言人称,这两次空袭是对此前巴武装人员迫击炮弹袭击的回应。 新华社发(纳赛尔摄)
4月24日,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同意首先在加沙地带与以色列实现停火。之后,哈马斯还放出风来,称将通过埃及与以色列商谈有关释放被绑架的以军士兵沙利特事宜。作为停火条件,哈马斯要求以色列取消对加沙的封锁。哈马斯之所以突然调整对以政策缘于其所处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及内外重压。
头上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以色列
对于以色列来说,哈马斯盘踞加沙并割据一方,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过去哈马斯与法塔赫同处加沙,使得以色列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击总有投鼠忌器之虑。如今,这种顾虑可彻底打消了;“忧”的是,接连不断的火箭弹袭击预示着加沙很可能成为类似南黎巴嫩地区的反以“前沿阵地”。因此,自哈马斯独占加沙以来,以色列便不断加大对其政治、经济、军事压力,试图压垮仍以“合法政府”自居的哈马斯政权。
政治上,以色列竭力孤立哈马斯,称只要哈马斯不放弃“三不”政策(不承认以色列,不放弃暴力斗争,不承认巴以已签署的协议),就坚决拒绝与其进行任何接触。即使是在哈马斯频频示好、主动请求停火的情况下,以方仍怀疑是“缓兵之计”,断然拒绝。
经济上,以色列对加沙动辄全面封锁,企图卡住哈马斯的脖子。加沙西靠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均毗邻以色列,仅南部与埃及接壤。长期以来,以色列不仅掌握着对加沙主要资源和能源的控制权,而且牢牢控制着加沙所有对外通道。此外,由于加沙经济基础差,外贸渠道单一,加上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从而更难以摆脱对以色列的依赖。自2007年6月哈马斯独占加沙后,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变本加厉,使其本已十分恶劣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如今加沙人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缺乏能源发电机无法发电,冰箱无法运转,肉类和奶制品价格猛长,其中肉类价格在10天内上涨了一倍;医院经常停电使日常诊疗受到直接影响,疫苗和药品因无法冷藏而失效。“油荒”使许多加沙人只能骑车或步行上班,就连警察也不得不骑马执勤;垃圾运送和污水处理难以正常进行,12个地区已失去垃圾处理能力,使50万加沙人生活在“垃圾堆”中;“油荒”还直接影响到“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在加沙的救济工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加沙的食物短缺几乎快让“天”塌下来了。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在加沙约有30万巴勒斯坦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其中的贫血症患者已上升到77.5%。
军事上,2007年9月,以色列正式宣布加沙为“敌对实体”;11月美国安纳波利斯中东和会以来,以军对加沙的军事打击日益升级;今年2月底至3月初,以军对加沙发动了名为“暖冬”的军事行动,共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人伤亡。同时,以军针对哈马斯高官的“定点清除”也从未间断。
第二座大山:“同根生”的法塔赫
2007年6月中旬哈马斯与法塔赫在加沙兵戎相见并最终独占加沙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下令解散了由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担任总理的民族联合政府,由亲法塔赫的独立人士、原民族联合政府财政部长法耶兹出任新总理,组成“过渡政府”。阿巴斯态度强硬,称哈马斯为“恐怖分子”,扬言对其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对话、不谈判”。巴解中央委员会谴责哈马斯与“外部势力”勾结,在加沙发动“政变”,要求成立调查委员会将政变者“绳之以法”。与此同时,法塔赫已开始筹备修改选举法,准备按“比例代表制”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近一年来,阿巴斯领导下的法塔赫为了搞垮哈马斯,不仅一再强调其政权的非法性,而且将其完全排除在巴以和平进程之外,还独享国际社会的巨额经济援助。法塔赫与哈马斯势同水火,宁可遭受加沙巴勒斯坦人唾骂,也不愿与哈马斯分一杯羹。
第三座大山:美国
对美国而言,哈马斯控制加沙,特别是一旦“哈马斯斯坦”激进政体建立起来,将意味着其中东政策的失败。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推出对中东地区发动反恐战争加民主改造的双重战略,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扶持亲西方的“民主政权”,打压反美反西方的“暴政前哨”。然而,在伊拉克这个“民主样板”迟迟无法建立、“雪松革命”后的黎巴嫩政局频频受到冲击、伊朗核危机无法摆平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得到“反美急先锋”伊朗支持的、具有强烈伊斯兰极端色彩的“哈马斯斯坦”横空出世,无疑将会使美国在中东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美国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哈马斯巩固政权。于是,在哈马斯独占加沙后,美国对法塔赫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分别采取了“胡萝卜”和“大棒”政策,在积极扶持法塔赫的同时,从各方面打压和削弱哈马斯,迫其就范并接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