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地球人的安全”,美国东部时间2月20日晚,美国从太平洋上发射一枚“标准-3”型导弹,击中了上空约247公里处的一颗失控卫星。这是这些年来世界上最典型的一次反卫星事件。如果这样动用海基反导系统打卫星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或俄罗斯,可以想象西方媒体的批评会来得多凶猛,但美国“一弹中的”后,西方舆论却大多保持沉默。有关专家认为,美国这次的行动和中国去年1月的反卫星科学试验相比,性质完全不同,中国是试验性的,而美国是实战性的,但西方很多媒体对中国的试验从年初一直议论到年尾,这次又以报道中俄的担忧为由,旧话重提。在被关注的西方媒体中,也有不按规矩出牌的,它们流露出某种担忧,即美国击落卫星可能给全球带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美国猎星是一种实战行为
《环球时报》驻英国记者注意到,除了英国《卫报》、英国广播公司等极少数媒体对美国的行动表示质疑外,英国大多数媒体在导弹发射前后48小时都三缄其口,甚至没有什么更新报道。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政治事务编辑詹姆斯对英美媒体如何报道击落卫星事件一直很关注。詹姆斯告诉记者,事件当天他仔细留意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该事件的报道。让他感到有趣的是,事件的新闻报道简直成了五角大楼的“对外声明时间”,因为该新闻频道将整段直播时间让给了五角大楼的官员,节目中没有任何反方嘉宾作回应,更没有现场记者的报道,“这样的直播操作方式多少有点反常”。
从美国媒体对有关失控卫星的报道,不难看出一条主要脉络:先是1月底纷纷传出失去动力的美国大型间谍卫星可能在2月底、3月初撞上地球;然后是在2月中旬公布美国计划用3枚导弹击落失控卫星;最后是到20日美国“一弹中的”后的炫耀。在这些报道中,美国提出的“为了地球人的安全”成了主题。但有意思的是,不少西方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都强调了中俄的反应和担忧。这种敲边鼓般的报道,反倒促使美国防长盖茨21日做出表态,愿意对中国通报击落卫星的有关细节。
在美国防长表示愿意“适当地与别人分享”击落卫星的细节后,俄罗斯媒体还是保留着自己的观点———担心太空军事化的新时期即将开始。22日,俄《独立报》和《晨报》分别发表题为“美国对外展示自己的太空牙齿”和“美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太空拳头”的文章,提到“美国一直十分关注在世界上保持自己在太空领域的霸权地位,担心潜在的对手超过自己”。俄《新闻时报》也报道说,俄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前国防部副部长安德烈•科科申表示,从军事技术观点看,击毁卫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和前苏联早就有这个能力,但从政治军事观点看,美国的这一行为可能被视为太空军事化新时期的开始,从而引发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
尽管俄罗斯国防权威人士谈到“击毁卫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历史上没有一次反卫星试验能够像美军的这次拦截行动一样接近实战。从这次实弹拦截看,美国已经掌握了别国所不具备的实战化的反卫星技术。美国此次实施拦截的“海基反导系统”是一种具有实战意义的装备,它已经进行过多次成功的反导试验,具备了一种实战化装备应该具备的所有特性。
对此,军事战略与导弹专家杨承军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这次击落自己的卫星,是由军方来执行的。”他认为,这本身就表明美国是在检验它的导弹防御系统,目的是为发展现有武器系统。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导弹防御系统,更不是从军舰上发射的导弹。作为导弹问题专家,杨承军说:“中国只是在发射场发射的,这种反卫星试验只是一种科学试验行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姿态非常低,不愿意过多地谈论此事。而美国却不一样,事先不断地造舆论,实际上是在威慑其他国家,是一种明显的示威,是在提醒其他国家美国在太空领域的霸权地位。”
美国总会找到一些借口,来发展自己的军工技术。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作战实验室汤志成大校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以海基反导系统对太空中的卫星发动攻击,在美军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自然需要诸多观念上的创新与技术上的突破,美军的这个动作,不排除他们已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武器系统或一项新的反卫星技术,或仅仅是拓展了“标准-3”型导弹的用途,正好利用这次机会进行试验的可能性。
也许是看到了美国在导弹防御的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盖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澳外交部长史密斯24日说,澳政府正在考虑有限度地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以保护澳作战部队。
俄担心全球战略平衡被打破
俄罗斯一直没有再进行反卫星的试验,但作为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具备“重操旧业”的实力,毕竟俄罗斯进入了一个经济复苏、决心重塑大国形象的关键时期,而反卫星的技术并非高不可攀。据俄塔社23日报道,俄军事专家巴利科夫斯基表示,对美国这种意图将军备竞赛引向太空的战略部署,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是俄罗斯。他警告说,长期以来,世界的战略力量平衡是建立在核平衡基础上的,一旦外太空军事力量失衡,那么核平衡的作用就会失去,全球战略平衡势必被打破,对这样潜在的威胁,俄罗斯当然不会听之任之,“如果做出反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像这样的较量已经太多了。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核潜艇并将洲际弹道导弹放到核潜艇上的国家,这迫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不得不耗费巨资研制类似的系统,并不断更新换代。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又引发了前苏联对应的“红星战”计划和促使欧洲发展“尤里卡计划”。美国在80年代开始的飞机隐身化革命,导致俄罗斯和欧洲国家也不得不投入巨资研制本国的隐形战机和防空系统。进入90年代,美国又投巨资大搞反导试验,俄罗斯等国虽然不具备跟进搞大规模反导计划的经济实力,但是却不得不研制更先进的具备挫败反导系统能力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和新型的海基核力量。
军备竞赛导致巨大浪费
这些历史上的军事较量都说明,美国是军事技术的带头者和全球军备的领跑者。美国的技术一直让其他国家感到压力,逼着别国在军事技术上不断发展。但世界不可能只有美国能独揽先进的军工技术,由此引发的是,在这些较量的背后,却是很多科研技术和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很多军工技术没有转化到民用技术中来,被束之高阁。
美国人曾经讽刺说,前苏联人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从事的工作与军事有关。但现在,美国每年的工业产值中有1/5强是来自军火工业。它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装备,像领先欧洲和俄罗斯战斗机将近一代的F-22、独一无二的核动力航母、先进的“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潜艇和科幻般的“未来战斗系统”。人们注意到,在美国,很多先进的技术被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但问题是,在美国往往是一项技术可能被用于军事领域才会被开发,而且有时它只会被应用于军事领域,这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可能把美国和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方向引入歧途。在美国,你能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座舱显示系统,不仅重量轻、分辨率高,而且尺寸大,却看不到一个美国的电视机品牌;在美国,你能看到生产工艺最好的战斗机,但是美国的民用机床工业却萎靡不振;在美国,最精英的科技人才和条件最好的实验室可能被用来研制基因武器和对抗病毒的疫苗,而像超级水稻这样可能造福于世界的项目却被忽视。
伦敦摄政学院国际关系专家阿尔波特对这样的怪现象有自己的理解。他说,美国近年来一直在极力发展外太空开发计划或建造新航母等,是希望借助自身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军事技术,显示彼此的差距,迫使对方也放下经济建设等国内核心工作,参与到新一轮的军力竞争中来。西方政府不仅借助媒体的宣传为其造势,还策动不同智囊机构用片面的数据来营造他国的军事威胁论。
西方媒体不应纵容美国
提到西方国家借助媒体的宣传来造势,《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詹姆斯说:“英国媒体在美击落卫星的事件上反应低调,同英国政府的立场和英美间媒体的合作机制有着必然的联系。布朗政府在美国导弹发射后明确表态,认为这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行为,不会造成其他负面影响。英国官方的表态,自然让媒体无法找到炒作卖点。”他告诉记者,英美两国媒体有复杂的商业联盟背景,比如英国最具影响力的24小时电视新闻台———天空卫视在这次报道美国导弹打卫星事件上的口吻,同它美国的姊妹台福克斯新闻网别无二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今天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所有媒体的报道力量也越来越大,媒体的政治力量也形成了“媒体权力”。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果利用不好“媒体权力”,在世界上是“玩不转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的特点是商业化,第一时间制造出“新闻标签”,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对美国这次导弹击毁卫星的报道,就贴上了“打掉污染源、防止危害地球”的“新闻标签”。在美国,媒体会设置议题,掌握着议程设置权。李希光说:“我们感到美国媒体也有觉悟,对美国有利的会多报道,而负面信息不会释放太多。美国这次的新闻语境是不要太空竞赛,但从美国的利益来讲,又想独霸太空。美国媒体的报道,也是出于美国国防利益的考虑。”他认为,像英国这次对美国导弹击毁卫星的报道不多,有北约国家自己的考虑。同样,英国媒体不会按照中国设置的议程进行报道。因此,中国不必太在意某些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
责编: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