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在印度许多城市街头,人们对这样的场景已习以为常:红灯一亮,乞丐们就纷纷从马路两边疾步蹿至轿车两侧,向已然盯上的目标讨要。如果车窗是关着的,他们会先用又黑又脏的手指敲击几下,然后指指自己的嘴,念念有词:“大饼、大饼”。
乞讨方式各显神通
乞丐多,是印度城市给外国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现象之一。而且由于印度乞丐年龄跨度大,组成成份复杂,因此他们的乞讨方式也千奇百怪。
印度的儿童乞丐,一般都是头发蓬乱,浑身黝黑,瘦弱矮小,衣服肮脏,守在人群较多的街头或大饭店门口,跟着出入饭店的有钱人和外国人,不拿到卢比就不停步。
还有一些十岁上下的“小报童”,实际是以卖报为幌子进行变相乞讨。德里的每个十字路口,几乎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手拿当天出版的小报在车流中险象环生地钻来钻去,敲着车窗强行推销。若不答理,他们就把报纸扔入车窗、塞进门缝,或干脆撂在挡风玻璃上,不由你不掏钱。
除了这些,还有一帮用技巧强行乞讨的乞丐。他们往往身穿宽大的服饰,脸上涂着化妆品,打扮得稀奇古怪,手里提着棍棒,在必要时念着咒语勒索一些店主施舍钱财和食物。为了尽快打发这些类似强盗的乞丐,多数店主都只好塞给他们一些钱或食品,破财消灾。
令游客印象最深的,还是孟买乞丐的安稳。孟买著名的“哈吉阿里”清真寺建在海上,由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陆地。这条近200米长的“海上走廊”上,守候左右的乞丐排成了两列长蛇阵,与出入的信徒和游客呈“夹道欢迎”状。
他们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跪着,还有背海而卧的;年迈的已是耄耋老者,年幼的尚在呀呀学语,还不乏残疾人,静静地等待施主在他们的钵里投入几枚硬币。这阵势反倒更能打动乐善好施的人们,连我这“外来户”也先后扔下了好几十枚硬币。他们算是印度最“文明”的乞丐了。
还有一群特殊的“乞丐”,那就是被称作“苦行僧”的人。他们为了修行而四海为家,偶尔也在寺庙里找些活干,但多数时候要靠乞讨或别人施舍为生,他们中不少人属于突然看破红尘,于是将烦恼连同物欲一起抛开,一意求得自我心灵的平静,有的甚至是散尽万贯家财后走上云游之路的,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受尊敬的。
一次,我问一个乞讨到面前的“苦行僧”,他们与一般乞丐有什么区别,他坦然答道,他们鄙视物质享受,乞讨仅仅为了肉身的基本需要,填饱了肚子就不再索要财物和食品;乞丐则不同,不断乞讨,永无满足,即便超出生存需求仍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资和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