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瓦里希”(同志)和“哈拉少”(好)……这些久违的问候,如今承载着上世纪50年代“全民学俄语”的热情,重新回到中国,唤起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在那个久违年代浓浓的俄罗斯情。而随着“世界俄语年”系列活动在中国的开展,更多的中国人发现北方的“俄罗斯熊”原来是如此可爱
11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俄罗斯总理祖布科夫、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俄罗斯副总理茹科夫出席第二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当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在莫斯科联盟宫开幕。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俄语走上复兴之路
鉴于国家年取得的巨大效果,俄罗斯计划在2009年启动“中国俄语年”,以进一步拉近两国民众的亲近感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或许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印象。
“跟中国一样,现在的俄罗斯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俄罗斯并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几首歌曲上。”马尔古拉夫先生是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他汉语的流利程度让人吃惊。日前,他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认为,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但现在的俄罗斯已今非昔比。
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国家年”取得巨大成功后,俄罗斯更加坚定了让更多的中国人重新发现俄罗斯的想法,在中国举办俄语年也正是基于此。马尔古拉夫先生说,2009年在中国启动俄语年已经进入计划阶段,该活动将进一步拉近两国人们的亲近感。
让中国人重新发现俄罗斯
“全民学俄语”是上世纪50年代俄语风靡中国一时的写照。俄语归来,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无疑是一句久违的问候,唤起的是他们心中那段浓浓的俄罗斯情结,“塔瓦里希”(同志)和“哈拉少”(好)……这些熟悉的记忆片断,在俄语活动的连接作用下,渐渐在脑海里显得清晰。正是出于这样的意义,在今年3月“世界俄语年”在中国启动时,俄罗斯总统夫人还亲自发来贺电。
“政热经冷”“上热下冷”是描绘中俄关系的常用词。但是,在相互举办“国家年”后,这一局面正发生惊人的变化。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东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卢金介绍,中俄两国调查机构的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后,中国对俄罗斯的好感度增加了20%;同样,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俄罗斯人们心中的最友好国家。
俄罗斯今非昔比,正如中国亦非过去的中国,双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没来得及体会,变化就已经发生了。”马尔古拉夫先生如是感叹。然而,相对于这种快速的变化,两国民众之间的认识却更多地停留在过去。“国家年”无疑大大推动了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识,双方民众都惊呼:“我们重新发现了对方。”
中国前驻苏联大使李凤林说,加强民间交流与了解,“国家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仅仅是个开头,只有民间关系的不断升温,两国友好关系才会有巩固的基础。举办“俄语年”无疑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俄罗斯要重振俄语声威
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都是俄罗斯大文豪,他们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世界一代人。俄语也曾经依托苏联超级大国的光环而风靡半个世界,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里,俄语都是占压倒性优势的第一外语,俄罗斯歌曲、俄罗斯电影、甚至俄罗斯民族服装……都让很多人曾经为之倾倒。但在苏联解体后,俄语的地位一落千丈,世界上学习俄语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有趣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在一些旅游景点,引导俄罗斯旅行团的大多往往是白发苍苍的老年导游,因为缺少年轻俄语导游,“老俄语人”不得不出来干年轻人的活。
“俄语正处于危机之中。”俄罗斯国内媒体如是评述,在世界上最多人掌握的语言中,俄语已经沦落到第四位,落后于英语、汉语和西班牙语。另外,因为俄罗斯国内人口每年70万的负增长,导致说俄语的人数日益减少。“复兴俄语迫在眉睫。”
正是基于俄语的“内忧外患”,俄罗斯政府希望尽快恢复俄语的昔日荣光。2006年底,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宣布2007年为“世界俄语年”,在数十个国家举办各种俄语活动,让俄罗斯语言、文学、电影、民俗走出国门,让更多国家的人们认识和了解俄罗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俄语的热潮,重振俄语声威。
俄语热升温不是虚火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俄语热潮并非遥不可及。如今,在东欧地区,如果不会俄语,可能很难在公司谋得一个好职位;在独联体地区,把俄语重新列为官方语言的呼声越来越大;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俄语报纸、广播以及电视节目也已不是新鲜事。
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往来的增多,冷门的俄语专业日渐升温。目前,中国有近60所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在校学生约8000人,北京、上海和黑龙江还设立了全国性的俄语中心。而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于2006年已达2.5万人,远远超过了中苏友好时期的规模。
“我相信中国未来的‘俄语热’还会持续下去,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兴趣和热情不会减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史铁强如是评价俄语归来。
俄语年不能承受之重
俄语教学体系薄弱与优秀俄语人才紧缺的矛盾,单靠一个俄语年恐怕是无法解决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一次哭笑不得的经历让李英男突然意识到,俄语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前段时间,这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俄语中心主任参加了俄罗斯“中国年”一项重要的活动——俄罗斯国际图书展。在一本包装很精美的中国参展书目上,李英男却发现,俄文语法、拼写错误百出。“有一本书叫《中国文学的质朴与文雅》,因为俄文‘文雅’的翻译出现一字之差的错误,就变成了《中国文学的质朴与前列腺》。”李英男向《国际先驱导报》回忆说。
而这样的事情,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目前中国国内俄语人才培养的窘迫境况。
俄语教育严重滑坡
建国初期,全国各地中学纷纷开设俄语,就是在中苏关系异常紧张的1960年,俄语在中小学中的流行教学仍方兴未艾,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由于地理位置与苏联接近、与苏联通商频繁的东北三省自然走在学俄语风朝的前列。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即便是俄语教学比较兴盛的东北三省都极度萎缩。”北外俄语学院院长史铁强说。
中小学俄语教育的萎缩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俄语的水平。李英男说,俄语语法不太好学,由于本科大学毕业生第四年主要考虑就业,要想在前三年之内真正掌握俄语非常困难。但如果有基础进入大学阶段再学俄语,成效就明显不一样了。
俄语发音难是出了名的,“如果不上硕士,本科生毕业要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很难。”去年毕业于首都示范大学俄语专业的一位本科毕业生对《国际先驱导报》说,由于水平无法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他们有很多人都是找的跟俄语无关的工作。
况且,愿意学习俄语的人并不是很多,“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学英语比俄语好学,也更有前途。可现在由于英语人才已经饱和,懂英语已经成为大家必备的技能,而俄语人才相对较少。从北外的学生来看,俄语就业情况反而比英语专业还要好。”李英男说。
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优秀俄语人才非常紧俏。
急需全面改革
其实近些年来,俄语教学也不是没有一点改观。李英男告诉记者,比如中小学俄语教材老化的问题已经暂时得到解决,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出了第二个新的版本教材,但是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现在的教材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为主,语法为辅,可因为许多教俄语的学校都是边远地区农村,老师水平非常有限,老师开不了口,学生就更开不了口。”
说到解决办法,李英男建议说,这需要教育部门做一个整体考虑,需要对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高考体制等做一个全面的改革。
俄语人才严重短缺
在俄语教学体系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国内对俄语的需求却不断加大。史铁强对此深有体会,“从最近几年的分配可以看出,过去去机关就业比较多,现在企业用人越来越多,包括国有的、私立的,还有俄罗斯企业在中国办事处。”
然而,薄弱的中小学俄语致使俄语专业的大学生基础薄弱,继而直接导致优秀的俄语人才紧缺。
“牡丹江被称为会讲俄语的城市,但现在想招聘个好的俄语翻译真是越来越难了。”在牡丹江从事对俄边贸生意的张先生感叹说,每月1000元的工资就有好几十名大学生应聘,而招个俄语翻译1500元都招不到。
史铁强认为,由于大学俄语教学与现实和社会脱节,也造成俄语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纯粹学一门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学生毕业了就会一个俄语,但其他什么都不会,一说到俄罗斯杜马、政党制度等都不了解。”
不过,俄语年让从事国内俄语教育的专家看到改变这种局面的希望,“希望能够借此激发更多人学习俄语的热情,扭转唯独英语是外语这种社会理念,让学生知道俄语也是很重要的外语,国家需要的外语。”李英男说。但她也承认,光靠一个俄语年要想解决所有问题恐怕也不太现实,更多还是要从兴趣出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梁辉、赵嘉麟发自北京)
11月6日晚,“中国年”闭幕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俄罗斯总理祖布科夫共同出席。这是温家宝在闭幕式上致辞。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责编:李秀伟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