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7日 09:58 来源:世界新闻报
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21日下午3点左右,17岁少年杰夫·威斯手持猎枪,闯进明尼苏达州北部红湖中学,将学校保安一枪打死,然后闯入一间教室。20多声枪响之后,教室里血流满地,1名教师和7名学生的尸体横陈在地板上。在此之前,威斯已经将自己的祖父母双双击毙在家。
平均每年两起校园凶杀案
根据美国当地媒体的报道和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到2004年底,全世界共发生了57起校园凶杀案,其中竟有91%发生在美国校园里,约有51起。平均下来,美国每年都会发生2起校园凶杀案!其中,多数凶案使用的凶器是枪。
1979年1月2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一个名叫布年达.斯宾塞的16岁女生,手持来福枪,朝着自家对面的一所小学一通乱射,造成2人死亡,7人受伤。她开枪的动机是“我不喜欢星期一”。
“我不喜欢星期一”并不是美国第一起校园枪击案。但是,从这起枪击案开始,美国的校园似乎永远地失去了往日的安宁。在众多的校园暴力活动中,哥伦拜恩中学凶杀案是最血腥的一次。1999年4月20日,这所中学的两名学生哈里斯和克莱伯德,携带自动步枪,冲进校园疯狂杀戮,在短短16分钟内,杀死13人,后来在与警察的对峙中自杀身亡。
财大气粗的枪支制造商是美国反对制定枪支管制法律的中坚力量
黩武主义与文化暴力
在哥伦拜恩枪击案后,美国的政治家、媒体、心理学家都在探讨,试图找到导致一些美国青少年沉溺暴力的根本原因。
有人声称,这些校园枪手,多是社会的“弃儿”或者“感觉孤独的人”。他们要么没有温馨的家庭生活,要么在学校里不受老师和同学欢迎。这次红湖中学枪击案里的威斯,就属此类。还有人指出,大众传媒中的暴力镜头,让那些还没有分析和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对暴力产生崇拜。一项调查表明,年仅12岁的美国孩子,就已经在电视上目睹过8000次谋杀场面和10万个暴力镜头。
具体到个别案例,上述解释也许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在美国众多的校园枪击案中,不少凶手却是优等生,这又作何解释呢?美国社会崇尚武力的文化传统,才是校园枪击案的根源。
无数研究表明,黩武主义和文化暴力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一个国家动辄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那么其国民也会更加倾向于使用武力手段,来处理个人之间的恩怨。在这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面对恐怖主义,美国发起了阿富汗战争;面对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美国发起了伊拉克战争;要向中东输送民主,美国就先用枪弹和炮火打服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美国也曾攻打过伊拉克、前南斯拉夫等国家。
有专家指出,如果要问世界上哪个国家最爱动武?那就是美国。在美国发起的高科技战争中,美军士兵死亡率极低,但是那些美国的对手,却伤亡惨重。美国人看美国电视台连篇累牍的战争直播报道,就像在欣赏电玩游戏,而且是没有现实损失的游戏(至少对美国是这样)。美国民众也许从胜利中受到鼓舞,并为自己国家超强的军事实力感到骄傲,但正是这种对武力的崇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美国青少年,造成一些人轻易地扣动扳机,射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
要枪支自由还是要生命自由
美国是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家。据美国司法部估计,美国人现在拥有2.35亿支枪,基本上是人手一枪。每年,美国发生多达100多万起枪击事件。这种局面有其历史原因。对于在17世纪时来到美国淘金的那批人来说,美洲大陆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当时的美洲印第安人,对殖民者的到来充满了敌意。这种情形,要求来到这个大陆的人都必须拥有武器。后来,美国进行西进运动,枪支更是不可缺少的自卫工具。
于是,美国的历史和传统不可避免地与枪支紧密联系起来。美国的宪法赋予公民随身携带枪支的权利和自由。1796年,美国通过《权力法案》,规定:“人民有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是美国最大的枪支所有者协会,由财大气粗的枪支制造商和经销商把持。与美国枪支生产商有关的院外活动集团,一直是反对和阻挠国会和政府制定有关枪支管制法律的中坚力量。
枪支立法也是美国最有争议的法律之一。许多美国公民对枪支管制抱着一种模棱两可、犹豫不定的态度,并明显带有情绪化的色彩。在犯罪率上升、出现了严重的枪杀案件时,他们的反应会相当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枪支;一旦时过境迁,不少美国人又觉得还是能拥有枪支好。
在美国,轻而易举就能搞到一支枪,这在客观上为校园暴力提供了便利。难怪,在美国红湖中学枪击案发生后,英国教师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大声疾呼:为了保持一个文明的社会,英国必须保持严格的枪支控制法。自由固然重要,可是过犹不及。滥用自由,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许钦铎)
责编: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