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效政:你看,全部都没有工厂。完全都没有工厂。随时随地还可以看到那么多的飞鸟。所以这边的环境,真的好的没话说。看,地上还那么多鸟,对不对?证明我们这边完全没有农药 没有化肥。台湾的土地基本上是多山少平原,所以说台湾的这个田间稻作最大的几百亩,就算很大了。因为它不像崇明岛大面积有五六万这么大的平地,然后灌溉水源有那么整齐基本上根本没有了,找不到的。
这趟崇明岛之行,一下子勾起了罗效政的童年回忆。罗效政出生在台湾省台东县的池上乡,祖上就开始在台湾种植水稻。在台湾,池上乡出产的大米最有名气。价格往往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大米贵许多。在当地的大米拍卖会上,一公斤最好的池上大米甚至可以卖到1500元人民币。从小罗效政就喜欢和父亲一起种水稻。在他看来,种水稻就是他最大的兴趣。可是由于家里可以耕种土地不多,再加上罗效政还有4个兄妹。长大后的罗效政根本没有机会种植水稻。为了生活,罗效政当过警察、做过贸易。可是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罗效政都很难产生兴趣。崇明岛之行,一下子又勾起了罗效政种水稻的想法。如果把台湾池上的米种在崇明岛成功种植,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可是下来一打听,罗效政才知道,崇明岛的耕地都是国营农场负责种植。水稻的品种和产量都很好。而且每个农场的耕地面积都在几万亩以上。人家这么大的国营单位,怎么会和他这样一个小台商合作种水稻呢?不过既然来了,还是要试一试。罗效政找到了农场的负责人,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农场方面竟然一口答应了他请求。先给他提供10亩土地试种台湾省池上乡的水稻品种,如果成功,再扩大种植规模。农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罗效政把台湾的米种在上海试种成功。这下罗效政可是喜出望外,一下子就引进了几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农场技术人员的支持帮助下,第二年,他引进了一种叫"活力米"的台湾水稻品种有了收获亩产达到了300公斤。虽然产量不高,可是生产出来的大米晶莹剔透、浑圆饱满,品质已经可以和台湾池上乡的大米媲美了。第三年,罗效政和农场一商量干脆把活力米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亩,一年辛苦下来,整整收获了一万公斤稻谷。而且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比前一年还要好。罗效政这下可高兴了,并找来了自己的妹妹罗红梅,要她辞掉台湾的工作,到上海来和他一起卖大米。在罗效政看来,有了高品质的大米,卖起来自然没什么问题。可是很快,问题就出现了,这些大米究竟该怎么卖?按理说 一般高档的有机大米都在超市里销售。可罗效政的这批大米,偏偏进不了超市。
大米的产量不够,又进不了超市。该怎么销售这批大米呢?罗效政和妹妹又想到了展销会,如果参加上海农副产品的展销会,就凭他大米的品质,一万公斤大米,应该很快就能卖完。可是想归想,到了展销会开幕的日子,罗效政的大米还是没有卖出去。
同期:我记得当时米刚上市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说去展销会或者说能够上超市,一下就能卖掉。想的很天真,所以当时参加了一个展销会,三天的展销会,你知道没想到的是我们带了很多很多的货。几乎能带都带去了。想说三天肯定能卖完的
结果三天下来,只有两个人买,而且还打折。就买一送一 ,送他的,这样三天下来就卖了两盒就十斤。还送他十斤才卖掉。
超市不能进,展销会也卖不出去。罗效政的大米究竟是怎么了?是不是上海人还不了解他们这种大米的品质和味道呢?罗效政和妹妹一合计,干脆采取最原始的办法,罗效政负责向客人介绍有机米和常规米的区别,而妹妹则是负责把米饭做好,再卖之前先给人家尝尝味道。
罗效政:所以后来我们一口气就买了五个电饭煲,改变策略。我就烧给你吃,证明说我是真的好吃。好吃你接受了以后,再来看价格,所以很有意思的,当时本来我平常不在家里做饭的很快学会煮饭。所以买了五个电饭煲,各自有不同的口味的有本地的,有台湾的。这样子,只要联络到一个客户就拎着我们的电饭煲上门。从洗米开始,然后还拜托客户请你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我要先洗米,泡20分钟,然后再煮20分钟,所以前40分钟都是在等待等那一锅米煮好。这样持续了相当长好几个月的时间到处煮饭给人家吃。
饭也做了,客人也尝了,可罗效政的大米还是没有人买。难道是价格定得太高,可是在上海,就连99元一公斤的日本天价越光米都有特定的消费群体,每公斤定价二三十元的其他品牌有机大米卖的也不错,可为什么他们的24元一公斤的有机大米偏偏没有人买呢?直到有一次,一位试吃的客人为兄妹俩人揭开了这个谜团。
罗效政:我碰到一位应该是一个老师,退休的老师。我现在很感谢他,他很诚恳的跟我说,他说其实像我们退休了希望吃好一点的米。我觉得你们这个米也还蛮好吃的,但是我觉得不适合我们上海人的口味。我觉得太硬了,就是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说,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只注意说把这个米种引过来把它种好。品质顾好,产量上去。但忽略了口味。是这样的,事实上每一个区对每种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就讲一下我们台湾人,台湾人肯定是比较喜欢吃肯定是比较Q,然后一吃进去马上会分化每一颗,每一颗然后才有嚼劲。因为台湾人很喜欢吃饭,有时候泡饭,甚至用卤肉饭。这个你知道的嘛。那到了上海之后,因为上海人比较喜欢吃是说比较糯而且偏软的一些米。而且要有香味,要有味道。所以说就到了崇明岛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一些挫折、失败然后想说在里面吸取教训。所以我们有针对性的一些,比如说针对我们讲港澳台同胞,甚至一些上海人喜欢的口味有一些调整,那调整之后,事实上也按照我们所预期的比如说上海喜欢吃像比较糯的米,事实上我们锁定客户是对的。
罗效政米卖不出去的原因找到了。简单地说,就是上海人爱吃口味偏软有香味的米饭,而罗效政的大米做出的饭虽然有嚼劲,可是口感硬,又没有太多香气,自然很难适合本地人的口味。原因倒是找到了,可除去之前送客户和试吃消耗掉的2000公斤大米,这剩下的8000公斤大米毕竟还是要卖出去。该怎么卖呢?眼看着这批新米半年的保鲜期就要过了,为了不影响品质。罗效政一咬牙,干脆降价。就这样 24元一公斤的优质有机大米,被当作4元一公斤的常规米卖掉了。1万公斤优质有机大米倒是都卖了。可一算帐,罗效政不但没有赚钱,还亏进去了30多万元人民币。
罗效政:基本上倒亏。因为我们的有机米来讲,就是说不瞒您说,我们的成本应该在就是说裸米,还未经过包装的米,应该在四块多左右一斤的成本,也就是说,我当做常规米卖掉,事实上每卖一斤,就倒亏两块,八吨米是这样子,你看一吨米就是一千公斤,那一千公斤里面是不是我每斤倒亏两块,那等于是一千公斤要倒亏四块。那这个八千公斤呢?乘以四,就32万嘛。
这次卖米的失败,给罗效政带来很大的打击。他心疼的倒不是亏掉的钱,而是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妹妹。人家在台湾本来有很好的工作,是自己非让妹妹辞掉工作,来上海卖大米。结果又搞成这个样子,如果生意失败了,真不知道该如何向自己的妹妹交待。
罗效政妹妹:因为当时他让我过来,帮他的时候。一直到04年,这么长的时间,02年我来的嘛,我没有拿一分钱,所以他心里是挺愧疚的。所以我想他这方面,心里的一个压力,是蛮沉重的。而且又把家人拉过来了,想说怎么办才好。人家有好的职业,结果把职业辞掉了,要挺自己的哥哥。那时候真的很奥恼,我自己失败就罢了,还拖累家人,那时候想起来真的一身冷汗。真的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