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北大学子高明的从军之路 > 正文
【背景:高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在校入伍的大学生士兵,现为第二炮兵某旅技术营班长。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的高明建功军营先进事迹在母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的情况。中央军委首长和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后,新闻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
今年7月中旬,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央视国际网、解放军生活杂志、中国青年杂志、南方周末等23家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深入高明所在部队,对高明入伍后的现实表现及部队领导和身边战友对高明的看法评价,进行全方位采访。
7月14日下午,在边陲某地的一个古镇里,第二炮兵机关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高明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与一位普通士兵进行了对话,并对“高明现象”作了深入研讨。采访中气氛十分热烈,记者的提问尖锐深刻,高明的回答朴素实在,时而有思想“交锋”。记者们反映,以前参加过很多新闻发布会,但由一个士兵当新闻发言人,是过去没有过的。这次特殊的采访、交流、研讨,使他们大大加深了对高明和“高明现象”的理解!以下是这次对话的实录。】
主持人(二炮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毕永军):在高明答记者问之前,我先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因为我曾2次到部队、4次到北大考察采访高明的事迹,相对而言对高明了解得早一些、多一些。我们感到,高明确实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好学生,是一名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好、全面过硬的好战士,是一个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胡总书记“四个新一代”号召的好青年。他的成长进步生动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一代的显著成效,体现了党中央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当代青年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追求进取的主流倾向,说明了今天的军队依然是值得信赖的大熔炉、大学校。高明是新时期军队士兵的优秀代表,同时又是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对引导广大青年和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导向性。
就国防和军队建设来讲,高明的事迹也很具有典型意义。现在部队中的大学生士兵比例已达百分之六七,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我国兵役政策的改革,他们的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可以说,高明的涌现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军营和社会现象——“高明现象”。解读这一“现象”,对“80后”青年如何自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如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吸引知识青年投身军队建设,如何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请高明汇报一下他到部队一年多来的收获,然后记者提问。
高 明:第一个问题,这是我报名参军以来被问得最多的,就是放着好好的学不上,为什么要来当兵?其实很简单,我想来,觉得该来,而且又有了机会,就来了。为什么说想来呢?我觉得每个男孩都有一个军人梦。2005年国家出台了从全日制高校学生中征召士兵的政策后,大家报名非常踊跃,充分证明这个“梦”的普遍性。那么,为什么说是该来呢?我觉得,军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支柱。学史明志,宋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却因为萎靡的风气而亡国。我曾去过沈阳的“九一八”抗日战争纪念馆,对毛主席那句“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印象极深。在会宁,我和同学一块去参加社会实践,当时在一家餐馆,女主人指着我们惊叹:“看,大学生!”我感到,这惊叹背后实际上是期待。古人讲:“不同命,任重而道远”。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有一种义务意识、责任意识。这两种意识和军人梦的结合,就是大家想来当兵的理由,我是得以幸运“圆梦”的一个。
第二个问题,我对军人的理解和到部队的收获。经过组织一年多的培养,我已从一名在校学生砺练成一名解放军战士,从一个地方青年成长为人民子弟兵。有条军旅短信是这样说的,小时候最羡慕军人,因为威武;长大了最崇拜军人,因为无私;入伍了最理解军人,因为奉献。我个人没有什么功绩,只是干了份内的工作,也就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身边战友身上,我看到了、感受到了军人的这种气质。他们的事迹,常常让我热泪盈眶。当然,军人的事业很伟大,但每个军人的工作又是具体的,甚至是细小琐碎,而且可能又是日复一日的。但正是在这些平凡、细小、琐碎,甚至是不断重复的工作中,每一个军人承担着自己对国防的一份责任,做着无私又无悔的奉献。我永远忘不了我新兵连的班长陆少华,他身体素质非常好,五公里长跑连续三年全旅第一,对我非常严格,批评也非常严厉,但是他每天晚上都给新兵盖被子。我到部队第一天,得知我是北大学生的时候,还打报告说怕我不好带,要把我“退”回去,后来看到我工作还可以,大小工作都抢着干,而且对服从的理解似乎比其他战士还好,就很快认可了,没几天就推荐我当副班长。我们营长叫董慧,是“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战友们私下里说他:董慧董慧,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职业军人,我从来没见过他目光含混或精神不振作。发射营有一个班长叫彭清芳,他常年在驻地义务献血,并且默默无闻地资助过多名失学儿童,去年被驻地提名为“十大杰出青年”。汽车连一位二期士官,自己是个孤儿,但得知驻地一个孩子失学时,就出三万元给他买了教育保险。他说他遇到好多好人,自己也想做一个好人。在部队,像他这样的军人其实很多,虽然拿着不高的工资和微薄的薪金,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有一颗善良甚至高贵的心灵,为军人增添着光彩。我经常被周围的这些人和事感染着,感动着。入伍近两年来,我在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感觉自己较入伍前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集体意识增强了。这两年的军营生活,我理解了另一个道理,那就是离开了组织和集体,“自己”二字便无从谈起,特别是对导弹部队来说,更没有孤胆英雄。如果没有组织、没有战友之间的相互协作,不要说形成战斗力,就连帐篷都搭不起来,基本生活都没法保障。二是毅力意志顽强了。这一点我想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三是战友情谊深厚了。除了亲情之外,最深厚的情谊是战友情谊,平常所说的兄弟般的情谊是最深刻的演绎。虽然我们没有一起出生入死,但是我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也见到了关键时刻,战友之间舍身相救。回顾这段历程,我的成长确实得益于各级组织的培养和首长的关怀,否则,个人将一事无成。现在入伍的大学生士兵越来越多。在我们旅、我们基地,像我这样的兵,比我兵龄长的、贡献大的还有很多。经过部队的培养,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在有些方面,我做得甚至不如他们。所以,我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媒介,一个代表,今天传递的只是一个战士的体悟。
新华网军事频道编辑巩琳萌:你在北大当班长,现在也当班长,你感觉在北大当班长和在军营当班长有哪些不同?
高 明:我感觉在北大当班长,是提供服务,把同学的意见汇总起来,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舞台。而部队的班长,首先要贯彻上级意图,带好一个班,带出战斗力。带领全班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在带班方式、思维模式上都不一样,最主要的是目标不同。
巩琳萌:你在部队当班长有没有碰到比较棘手、比较难于应付的问题?
高 明:相当棘手的好像没有。但其他班长曾经碰到的问题我也碰到过。比如刚当班长时,班里都是同年兵,大家心里有点不服气。这与在地方当班长一样。威信是靠自己去树立的,特别是在部队,自己要拿出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让大家服气的素养。
《经济日报》军事部主任记者曹红艳:材料里介绍说,最初让你去天津的部队,你后来怎么选择到二炮这支部队来的?是根据什么选择的?
高 明:领导还是有关照我的意思。当时负责分兵的同志说,天津离得比较近,信息比较畅通,对学习有利。但是我觉得,既然是当兵,就要一心一意地当兵,学习可以暂时放一放。当时有两点考虑,一个就是要去远一点的地方,另外,二炮是高科技部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当时对二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还不多,但我学的是国际关系,我们经常谈论威慑理论,谈和平崛起(现在叫和平发展),这都需要威慑力量做保障,到部队后才知道我们国家战略威慑最主要的就是战略导弹部队,而且这种地位和作用可能会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曹红艳:看到你写的很多东西,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你的熏陶很厚重。你认为你人生理想是什么?
高 明:第一,自己应该活得有意义一些,套用一句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第二,做一个有用的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经济日报》军事部主任李争平:你想过要成为一个职业军人吗?
高 明:现在还在考虑。我目前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回去之后完成学业,我就要考虑这个问题。现在离我毕业还有两年,要做一个终生的决定,不是那么容易的。
《解放军报》军事部科技组组长武天敏:我想核对一些情况,就是我看到你的文章里引了很多典故,而且对《离骚》和《论语》非常熟悉,所以想问你最喜欢《论语》里哪句话?最喜欢《离骚》哪一则?
高 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副主任袁建达:今天有这么多的记者来采访你,二炮领导也对你非常重视。你现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生、战士,前面的路很长,通过这次采访,很可能有一天,你会成为全国的名人,如果到那个时候,你将怎样面对生活,怎样面对工作,怎样面对这些人和事?
高 明:四个字,一如既往。保持一颗平常心,一方面不能骄傲,另一方面也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
《中国教育报》新闻中心编辑张春铭:第一次树立威信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高 明:这是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班长代表一级组织来行使权力,即使一时不服气,但命令必须执行。后来大家慢慢认同你,心里跟着你。
张春铭:你在军营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高 明:有一次参加和其他营一个连队的体能对抗赛,我代表我们连得了5公里第一名,奖了一瓶可乐(笑声)。
央视国际网站记者田诗嘉:你希望自己到部队做一番贡献,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而不是大学毕业后入伍当军官?
高 明:军官进来是职业选择,服兵役是尽义务,有很大不同。我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不想等到以后。
田诗嘉:从材料中看,由于“稍等”和睡过头,你被批评,对于你来说,面对如此大的落差,一次打退堂鼓的想法都没有吗?
高 明:不会,我不会让相同的错误犯第二次。稍等只一次,睡过头也只一次。
人民网要闻部副主任刘海梅:你进部队之后,有没有什么大的思想波动、触动,情绪的变化?
高 明:大的方面没有。对部队的管理方式本来就有所预期,可以适应,我们做的都是些具体工作。
刘海梅:你为什么考大学时不考军校?不“求仁得仁”?现在到部队,是想做短期的“客串”,还是想作长期打算?
高 明:有梦想并不表明一定要当职业军人,军官是一种职业选择,义务兵是尽义务。
《光明日报》军事主任喻国英:你现在被推到大学生从军报国的一个位置上,但你知道做了典型你就有了这份责任吗?比如说,别人因为受到你的影响做了一辈子职业军人,感觉上了你的当,说自己受你影响来当兵了,而你却跑去挣大钱了,你不觉得那样你会欠别人什么吗?
高 明:我觉得,这就是“求仁得仁”。自己应该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像我来部队就是为了服兵役,一生中能够有当兵的历史我就满意了。如果说我为了钱去当商人了,然后挣了很多钱,那也是“求仁得仁”,也不应该遗憾。
喻国英: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你觉得如果要吸引千百万的大学生来投笔从戎,部队最需要改变什么?
高 明:该改变的部队现在都在逐步改变。军营内部环境,培养大学生的思路,军人待遇,等等,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比如,现在部队很文明,领导很开明,物质文化生活很丰富,这些都超出了我来部队前的想像。
喻国英:你现在22岁,当了一年多兵,你既没有流过血,又没有立过功。但为什么要宣传你?坦白地说,部队建设太需要这种高素质人才了。你走了这一步,大家非常高兴,但是,我们有种担心,担心会不会因你而“闪了一下腰”。我们满腔热情地宣传了你,首长们满腔热情地培养了你,最后你挣钱去了,人家会不会说你高明真是“高明”?选了一个捷径。你怎么来解释?
高 明:不管什么事情,大家都会有想法,但应该往好的方面去想。从商为社会创造财富,也是为社会做贡献。我觉得经济建设领域的英雄同样是英雄。喻国英:说实在的,近期,我也经常和我女儿说起你这个事。我说高明从北大到二炮当了两年兵,二炮环境很好,他干得很不错,他镀了金了,有了名了,他不考军校,年底将退伍回北大继续读书,但很可能他毕业后就不再回部队了。你对此怎么看?
高 明:我感觉你是把自己还没转变过来的观念传给了下一代。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给你女儿说,高明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参军入伍,尽了两年的义务,脱下军装之后又带着部队的历炼回到北大,或者投入到社会中去了。
新华社军分社驻第二炮兵支社社长张选杰:你入伍一年半来与北大同学交往中,对他们思想和行为有什么影响?
高 明:我感到我的同学开始关注有关部队的各种信息,更多地关注建设一支信息化军队是一种什么状态,部队军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部队干的是什么工作。
《解放军报》画报部主任记者岱天荣:你感到中断两年学业参军,或者说是到艰苦环境中锻炼,对青年的成长有十分的必要吗?
高 明:其实这是互补的。即使不当职业军人回到社会上,部队对他的培养锻炼也会在社会上积极发挥着作用,他在部队受到的锻炼会影响伴随他一生。从自身的形象来说,可以弥补一些缺陷,像理想信念、品格、意志、体魄,等等。
《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副主任袁建达:你对我们新闻单位宣传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我们想听听。
高 明:实事求是,有三说二,不能有三说四。应该倡导青年人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以及开拓进取的态度。
《南方周末》记者马昌博:中午我跟你的北大老师交流,听说你在大学的时候是一个很喜欢辩论、喜欢说服别人的人,不知道你到部队后现在是否还这样?
高 明:我现在不象过去那样喜欢说服人了,因为毕竟部队有部队的规则和作风,部队还是要强调服从的。我认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不需要太多理由。
马昌博:我和你一样是““80后””一代。我很想知道:1、你认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自己的同龄人?2、你很喜欢提“责任”,还有“光荣”和“梦想”这样的词汇,不知你是否怀疑过自己的这种向往,仅把那当作年幼时的冲动?3、人们关心的,除了你能在部队学到什么之外,还关心你或者你所代表的大学生士兵能给这个部队带来什么改变?
高 明:关于第一点,我说了,自己只是个普通士兵,很渺小,对能不能影响或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大家,确实说不准。关于第二点,我使用的“责任”一类词汇,是内心的真实反映,不是一时冲动,相反是深思熟虑的,我对自己的理想和选择从没怀疑和动摇过。关于第三点,如果基层士兵都能够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那么训练的时间就可以大大的压缩,战斗力就可以大幅提升。
马昌博:现在我想是你过去的同班同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给你打电话说到自己要去什么工作单位,当你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心里怎么想?是否会有一些思想波动?
高 明:这个我在两年前就已经有所预料,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回学校的时候就有同学拉着我的手说他毕业的时候年薪有二三十万,可我一年也就几千块钱。但是我当初既然选择来部队,就考虑到了这种结果。另外,我这两年在部队的工作经历非常宝贵,放到一生来看,是金钱换不来的。
马昌博:或许你现在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很多人把你看作一个新星,很遥远地看着,但是看了也就看了,大家随后散去,波澜不惊,或者过几年你会被人完全遗忘,你觉得自己会失落吗?
高 明:我感觉自己没有被大家记住的理由。对宣传我这件事情,我有清醒的认识,就好像有人提到北大学生如何如何,这并不能证明人们对他现在的评价,只是预期到他可能会做出努力,或者可能会做出被大家刮目相看的成绩。如果看清楚这一点,那么北大学生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了。
马昌博:问一个相对轻松的问题,你是否谈过恋爱?(笑声)我觉得这是判断人心智是否成熟的标志。
高 明:怎么才算谈恋爱呢?(笑声)偷偷喜欢算不算?(笑声)我心里非常喜欢一个女生,可不知为什么追了这么长时间一直没追到?(掌声)中国妇女报经济部副主任刘月辉:恋爱这个东西急不得。既要敢于承受又要好好享受,该来时会来的。好好把握吧!(掌声)
高 明:谢谢!
《经济日报》军事部主任李争平:你说你在上大学时去过很多地方,路费是从哪里来的?
高 明:打工赚的。在北京,北大学生的打工还是比较好赚钱的,我们基本上是周末打工,假期出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编辑孙杰:在你的心目中,校友最关注你哪一方面?
高 明:我身上的军装(笑声)。
《解放军生活》总编辑薛舜尧:家庭背景对你的性格、心理有什么影响?
高 明:平和的心态。我家庭比较清苦,有什么困难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我是长子长孙,从小就比较自立,这也是我谈“责任”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薛舜尧: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是否有很大影响?大学是否存在对贫穷生的歧视?
高 明:在北大,我没有感觉到这样的事情。大家在意的是一个人的素养,而不是家庭背景。
国家教育部思政司思政处处长徐艳国:大学生只有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实际,才能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因为在这些工作中,他也受到锻炼。我觉得刚才高明讲得非常好,其实像他讲的几个问题也是这次宣传的切入点问题。以往我们宣传典型最怕的是人为地拔高,往往是活着的典型不太敢怎么宣传,宣传的都是牺牲的,都是非常可靠的(笑声)。作为一个士兵来讲,高明同学未必是最突出的,他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大学生士兵,在这两年期间,他通过军营生活,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圆了他个人的理想梦,这也是他和一般大学生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宣传“高明现象”,就是告诉大家,部队是个广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很能锻炼人成就人,大学生走进军营,给部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整个军队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同学走进军营,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高明的经历也带给所有在校大学生一些启示、一些思考:怎么去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走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是不是我认认真真地读四年书,就能当然地成为一个人才?怎样去把自己个人的追求,个人学术水平上的提高,和自己道德的追求、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提升、完善自己?(全文根据高明答记者问纪录整理)
责编:田诗嘉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