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15:19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景海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的一次会议上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新技术革命,没有比这两项对人类进程的影响更为深刻的了。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和进步的过程。城市文明建设搞好了,就抓住了一个地区文明建设的龙头,就能带动和促进全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
乌海市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使乌海不仅成为全区12个盟市中的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地级市。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乌海市没有农民
每当记者问及乌海新农村建设情况时,乌海人可以自豪的告诉记者,“乌海市没有农民”。这是乌海市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乌海市市长白向群在《打造农业产业园区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中指出,从2003年起,乌海市就取消了所有农民的农业税,由财政代缴。2004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同时,将全市农民统一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乌海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近三年的时间里,建立了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全市原农业户口17898户56701人,换发新证16483户49473人,未换证的多属人户长期分离的情况,今后将逐步换发。从户籍变更之日起,凡乌海市居民不分农业、非农业,在就业、社会保障、居住、子女就学和参军入伍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
2005年,又实施了农区居民子女上学“两免一补”政策,启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乌海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位居前列。使得乌海市逐步消除了体制障碍,打破了城乡壁垒,各类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从源头上和制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这也使农民有能力在农业上加大投入,并且通过示范引导,农民也具有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
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指引下,乌海市农区居民人人受益,收入增长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乌海市农区居民收入人均超收5000元,跃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远远高于全国3:1:1的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务农也是一种就业
户籍制度改革后,一部分农牧民可能会产生无条件进城就业的想法。
对此,乌海市市委副书记刘彪这样告诉记者:城乡一体化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实施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力,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只是一种职业名称。从事农业生产的就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就是工人,不同的是农牧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业的机会。这是改革给农牧民带来的优越性,至于是否进城就业,那要根据城市就业需要和农民自身素质等情况作出选择。
从事农业生产也就是就业。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为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的农业产业工人。目前,乌海市的部分农民就具备农业产业工人的雏形,养殖奶牛为乳业公司提供原料牛奶的农民和种植番茄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番茄的农民,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工人。同时,农村也将实现人员的双向流动,农民可以外出从事其他工作,城镇人口也可以从事农牧业生产。
农民就业还要遵循市场调解原则。实行城乡一体化改革后,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而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摒弃落后的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的过程。农民进程务工可与城镇居民一样竞争择业,实现就业机会的相对平等。这并不是说农民全部进程由政府安排工作,而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解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政府主要建立同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在城市就业还是留在农村就业,与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就业意向、就业机会都有关系。
新理念带动新路子
在新村建设中,海区进行了工业化理念、园区化管理、社区化模式建设新农村的探索实践--以工业化思路调整农业、发展农业,走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的集约化、效能化之路;以城市化思路建设农村、繁荣农村、管理农村,实行集中管理,自成体系运作,综合配套服务;以社会化思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教育农民,创新机制建立管委会,建立民主管理体制。
团结新村的现在,还只是一个开头,对未来,海区作出了这样的谋划:发挥“龙头带动、科技示范、基地效应”的优势,到2010年,力争实现“五个二”的发展目标:即温室面积达到2000亩,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奶牛达到2000头,肉羊达到20000只,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建成文明、富裕、高效、一流的农业示范区。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造福乌海人们事业。我们相信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乌海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这项改革措施一定能够圆满成功。
荒漠中崛起绿色希望
乌海市海渤湾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安置扶贫移民和失去生活生产条件的黄河滩区农民以及因城市外延扩展失去土地的城郊农民,规划建立了海渤湾高效农业示范区。
记者走进了高效农业园区种以实施异地移民试点工程为主的团结新村。记者看到笔直而宽阔的柏油马路穿越新村,生产加工企业在道路两侧林立,学校教学楼、幼儿园、培训基地仓储物流中心的等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兴农业开发区矗立在人们眼前。
团结新村村委会刘英妹告诉记者,团结新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来自地处黄河滩区的原五一乡新一村、新元村,这些村落与黄河仅一堤之隔,由于黄河河道东移,在每年的凌汛期间,河面都会高出村庄两米多,居民时时面临着凌洪灾害的威胁。河水的渗灌使两村的土地变得松软,河岸形成湿地,耕地盐碱化程度十分严重,根本无法耕种,同时,村里60%的房屋都发生了沉陷、出现了裂缝,有的甚至倒塌,虽然政府几次对房屋进行加固维修,但仍然有40%的住房成为危房。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甚至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土地无法耕种,两村几乎所有劳动力都在外打工,505户1923名居民全部靠外出打工的收入养家糊口。近年来,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居民的生活相当贫困,他们急切盼望能够迁出滩区,开始新的生活。
2005年海渤湾区政府专门安排资金,组织农民到山东寿光、北京城郊等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高效农业发展方向。推行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结对子,帮助农民引进农业新品种,掌握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目前,乌海市日光温室生产的高档蔬菜、西瓜、甜瓜等已经形成了地区特色和无公害品牌,产品供不应求。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种植一亩温室大棚的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如果户均拥有一亩,就可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海勃湾区高效园区内的居民通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2005年的人均收入已经由迁移前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10000元以上。下一步,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我们将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展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使园区内的农民能够迁得进、稳得住、富起来。
在刘英妹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个普通农户李素英的家里,她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吃的水都是外面打回来的地表水,特别不好吃,现在都是吃的都是自来水。住是住的是南房,整个裂了很宽的一条缝,现在的住房那么宽敞,最起码不潮湿。油路也通到了家门口,附近还有一些日常用品的批发部,十分方便。烧水用的是太阳能,做饭用的是沼气,去年又盖起了一亩地的大棚。
从2004年刚搬到这,第一年还不太会种这些农作物,后来政府专门委派科技人员进村包户服务、现场指导,直到现在都是随叫随到。以前的收入一年也就一万元左右,加上四个孩子上学,那些钱也就将能维持基本生活,现在光我们老两口种的大棚一年纯收入就有三万多,另外两个孩子们已经能到附近公司打工,挣一些钱。
海渤湾高效农业园区的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和国家水利部多位领导先后到新村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在调研后指出:“乌海要发展农业,走高效示范区的路子是比较成功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也对新区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刘光和指出:“这是一项富民工程,值得在全国推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在园区调研时说:“高效示范区建设规划起点高,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农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科技支撑好。”他还欣然题词:“海勃湾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建成为全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责编:多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