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0日 17:42 来源: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她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新中国成立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陆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的重要桥梁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土地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平方公里,现辖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258万,市区人口 150多万,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山区 2 — 2.5 ℃ ,南部丘陵 6.5 — 6.7 ℃ ,≥ 10 ℃ 积温 2000 — 3000 ℃ ,无霜期 105 — 150 天,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2800 — 3100 小时,日照百分率 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400 毫米 左右。 6 — 8 月份集中,占年降水量的 63 —— 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 80% 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 250 毫米 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 21 条,中小型水库 26 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以及源于大青山、蛮汉山沟谷的几条季节性河沟。受构造、岩性及地貌的控制,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埋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 12 个土类。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水分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地带性特征。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平均有机质含量为 1.79% ,含氮 0.06 — 0.11% ,速效磷 3.7 — 9.2ppm ,速效钾 79.8 — 157ppm ,耕作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 60 余处,矿种 30 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席力图召、清真大寺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托县南胡、武川李齐沟、白二爷沙坝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
责编:多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