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0日 17:29 来源:
一、巴彦淖尔市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加大建设投资力度,不断拓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种性质的投资来我市搞城市建设,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市政、市容建设不断改善,几年来,我市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1998年7个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仅为6250万元,到2002年增至5.67亿元,2003年当年完成3.07亿元。11个中心集镇从1998年到现在投入3.4亿多元用于集镇建设。到目前,全市7个旗县区所在地城市道路总长度达
303.3公里,铺装242.7公里,铺装率达到80%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8平方米。均建成排水系统,排水受益率达75%以上。7个旗县区均建成自来水厂,年供水量达882.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89%以上。全市共有城市绿地669.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15%,人均公共绿地3.4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3.5%(临河区)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率100%,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供热普及率38%,污水处理率95%(临河区)。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随着我市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建筑业的持续增长。年内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93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面积150.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1%;竣工房屋面积125.68万平米,增长55.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9164万元,比上年增长21.8%。
房地产开发建设成绩显著。1998-2002年,全市累计完成商品房住宅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完成地产投资21亿元,平均每年新建商品房住宅约49万平方米,房地产年投资额约4.2亿元。2002年,全市新建商品住宅楼30多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3亿元。2003年,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项目42项,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投资额7.74亿元,比上年有了大幅度增长。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化管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我市从1998年后开始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年来,共审批下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70万平方米。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逐步深化。我市市政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把绿地养护、环卫保洁等能推向市场的都推向市场,划段、划片、招标承包、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水平。
二、巴彦淖尔市城镇化现状
目前,我市总人口达177.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有67.23万人,城镇化率达39%,全市现有建制镇45个。今年,我市投入30多亿元,集中实施了多项城市建设项目,并启动了临河新区的建设项目,使全市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全市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0%,燃气普及率达到52.1%,人均道路铺装面积达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7.09%,人均公共绿地是4.08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32.09%,房屋建筑面积人均达26.5平方米。
三、巴彦淖尔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市坚持实施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全市中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2.8平方公里,建制镇由2000年的36个增加到现在的39个,2003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增加到64.7万人,城镇化率达36.7%。
二是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资金、技术、市场和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不仅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市城镇集聚了全市53%的地区生产总值和70%的财税收入,城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44.5%。
三是市政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增强。近几年,我市各旗县区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2003年全市共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4亿元,城镇基础设施取得了可喜变化,交通、通讯、住房、水电暖供应和生态条件大有改观,吃水难、行路难、乘车难、住房难、如厕难等一系列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城镇道路总长303.3公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2平方米,给水普及率达89 %,集中供热普及率达38 %,人均绿地面积达3.4平方米。
四是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通过不断加强市民教育、管理,有效的改变了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各地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品位较高的文体休闲娱乐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广泛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了星级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各城镇基本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与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临河区被自治区评为六星级文明城市,巴彦高勒镇、陕坝镇被评为六星级文明城镇,隆兴昌镇、西山咀镇被评为五星级文明城镇。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也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农牧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五是经营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城镇投资日呈多元化。各旗县区均成立了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或土地收储中心、城投公司等经营城市资本机构,通过经营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筹得城市建设资金。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及银行信贷、激活民间资本、政府投资引导等方式,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8.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四、巴彦淖尔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依托,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为重点,以深化城镇管理体制和强化经营城市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全力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今后,我市将围绕城乡一体化、城镇经济特色化、城镇建设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构建市域中心城市——临河、县域中心城市——6个县城镇、县城以外的1 1个城镇三级机构体系,形成城镇基础设施齐全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中小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要构建“两横”、“两纵”倒“开”字形形态。即以110国道、拉丹高速公路、包兰铁路沿线为城镇发展主轴,以阴山山脉固察线为城镇发展横向辅轴,以省道临赛线和省道五海线为两条城镇发展纵向辅轴。“两横”、“两纵”发展轴把临河城区和6个旗县城镇联在了一起,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
到“十一五”末,全市总人口预计达到187万,其中城镇人口96万,城镇化率达到52%,比现在提高13%,城镇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面积达到11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供热普及率达到60%,污水处理率达到6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70%,气化率达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生态建设与环保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五、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临河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区共建、以市为主”的原则,构建“一市三区”的城市发展框架,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相结合,以新区开发为重点的思路,以实施重点工程为带动,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不断增强城市聚集功能。继续加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重点发展好绒线、食品、生物制药等工业,提高三产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力争使临河在3年内有明显变化,5年内有根本变化,并通过5—10年时间,把临河建成拥有50万人口、城区面积达到50至70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以开发绿色产品及新型工业为主的河套园林城市。
第二,推进旗县政府所在地城镇发展步伐,要围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矿产工业,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
第三,积极发展中心集镇。市域11个中心集镇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农牧业发展,着力搞好市场及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繁荣市场,搞活流通,将中心集镇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农畜产品集散地,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四,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经营土地及其他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五,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营城市理念,采取培育主体、公平竞争、盘活资产、滚动发展的经营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六,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我市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市,做好今后农村的建设和规划工作也是城乡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做好农牧区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尽快组织人员设计出多个住房样图,供农民自己选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建设新农村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建设、支持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责编:多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