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0日 14:43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 韩志然
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汤爱军
当前,首府经济总量即将步入千亿元阶段,财政收入超过百亿元,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以5000美元为标志)发展水平,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已经迈进了现代化城市的行列。站在这样的起点上,如何更好地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何更好地推进和谐首府建设,如何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如何更好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以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等,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
科学判断发展方位
在今年呼包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储波书记指出,呼包鄂“金三角”地区部分经济指标已经站在了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起跑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审视和判断自身发展方位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以此反观新世纪以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可以看到,首府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显现出“六个同步”的鲜明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同步。从2000—2006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始终保持上游或首位水平。其中,GDP年均增速达到24.6%,最高年份达到30.9%,呈现出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市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公共绿地等环境监控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环保要求。2006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在北方15个省会城市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末位上升为第三位,一级空气质量天数上升为第一位。饮用水源水质连续七年100%达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不足10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从2003年开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四年位居全区第一。没有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通病”,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是总量扩大与结构优化实现同步。全市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199.9亿元增长到900.1亿元,增加3.5倍,即将实现由百亿元阶段向千亿元阶段的重大跨越。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重由11.2:37.6:51.2演进为5.7:38.9:55.4,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特别是三产比重进一步上升。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一产和三产为例,200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一产总产值比重和经济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比重双双超过60%,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以奶业为龙头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在全国前列,成功打造了“中国乳都”。三产增加值由2000年的102.5亿元提高到498.3亿元,增加3.9倍,金融、保险、信息、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三产增加值占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7.4%,位居全区各盟市之首。
三是工业壮大与结构升级实现同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193个增加到2006年的272个,增加值由31.6亿元增长到230.1亿元,增加6.3倍,占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1.3%提高到13.8%。多元化工业格局逐步形成。工业体系由“小而弱”的纺织、化工、食品、建材加工制造业,发展转变为“大而强”的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化程度显著提高。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原有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已淘汰出局,取而代之为高科技、无污染、非资源依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2006年,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达到15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70%,基本建成了乳品加工、火力发电、生物发酵三个国内同类地区中最大的产业基地和自治区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
四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同步。与产业发展的良好成绩相辉映,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06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59平方公里,比2000年扩大了一倍,市区人口相应增加了一倍,实现了产业与城市发展建设的良性互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资源得到保护和发掘,对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观音寺、乃莫齐召、财神庙、将军衙署、昭君墓、公主府、乌兰夫公园等文化古迹进行了修缮、复原和扩建,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城市“名片”得以充分打造,多民族文化特色景观街建设初见成效,展示了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商务会展中心、航运物流中心即将建成并投入运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出城口、小街巷改造同步加强,绿化、美化、亮化以及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容大环境和居民生活小环境都有明显改观。
五是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实现同步。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财富和居民财富成正比增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了人民群众。全市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0.2亿元提高到111.8亿元,增加4.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54元增加到14055元,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39元增加到5308元,增加1.1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到西部11个省会城市首位,进入了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上游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4613元增加到983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58元增加到3050元,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乐”升级,城镇恩格尔系数由35.2%下降为32.8%,农村恩格尔系数由44.5%下降为37.8%。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多领域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网络。社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工建设了一批大型教育、体育、文化、新闻等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全市高等院校由13所增加到19所,体育场馆由6个增加到9个,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面积由4.3万平方米扩大到4.9万平方米,市县两级医院由50个增加到6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无到有达到111个。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和谐首府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
六是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同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同步延伸,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51.1%提高到57.7%,基本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6年,全市9个旗县区财政收入全部实现超亿元,其中托县、赛罕区、新城区、玉泉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基本占到了自治区财政收入过10亿元旗县区的三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其主要标志为“八个转变”:一是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表现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以自产自销为特征的小农经济模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到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初步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转变。表现为产业多元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链条延伸和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由资源采掘和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进入到具有循环经济特点、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主的新型工业模式。三是第三产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的转变。表现为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基本相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加速推进需求基本相适应。四是初步实现了由落后的中小城市向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变。表现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特色更加凸显,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由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的模式,进入到消费、生产双驱动的发展模式。五是初步实现了由城乡二元分割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表现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动加快,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模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互动、工农互补发展模式。六是初步实现了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投入产出并举、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转变。表现为过去几年大规模投入所产生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投资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政府职能由重经济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进入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阶段。七是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社会扶助模式向综合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变。表现为社会公平、公正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面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企业人员逐步向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覆盖,社会保障方式日趋多元化,社会救助方式渐趋福利化。八是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和干部执政理念明显转变。表现为广大市民热爱首府、情系首府、建设首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谋事业、干事业、创事业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富有成效,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已经在全市上下形成。
以上八个转变,归结为一点,就是首府已经进入了城乡统筹、产业联动、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人与自然趋向和谐共生、主要依靠发挥综合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迈进了现代化城市的行列。这就是我们关于发展现状分析判断的结论。对此,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必须在认识和思维上有一个全新的转变。
理性分析发展差距
正确判断发展方位,要求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差距,增强自信,克服自满。必须清醒认识到,与区内外先进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现代化和谐首府的目标任务相比,我市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全国范围而言,2006年共有63个地级以上城市GDP超过千亿元,其中省会城市18个。广州、杭州GDP超过3000亿元,达到6068亿元和3440亿元,分别是我市的6.7倍和3.8倍;南京、成都、武汉等8个城市GDP超过2000亿元;西安、南昌、昆明、合肥、太原等8个城市GDP超过1000亿元。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经济总量达不到1000亿元就没有资格进入发达城市行列,我市在今年GDP达到1000亿元之后,仅仅等于获得了全国地级城市竞技比赛的预赛资格,拿到了进入复赛的入场券。从“金三角”范围来看,2006年包头市经济总量达到101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6亿元,成为全区首个GDP超千亿城市;鄂尔多斯市去年经济总量少于我市100亿元,但人均GDP居呼包鄂三市之首,财政收入达到145亿元,今年将与我市同步跨入千亿元行列。由此可以看出,我市与两个兄弟盟市的发展差距和面临的发展压力是很大的。
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市近几年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上取得很大进步,部分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多元化水平还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受资源禀赋制约,现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除乳业、电力、生物制药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外,其他产业的集群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制造业刚刚起步,尚处于国内制造业链条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技术研发规模和能力、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占有份额,都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新型材料工业等高端制造业刚刚破题。服务业规模和档次同首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从去年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额看,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州市3005亿元,低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市782亿元,低于西部地区的成都市845亿元、西安市266亿元。服务业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市场主体规模小、竞争力弱,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真正形成。
三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照城市经济学的一般观点,以人口数量为标准的城市能级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人口少于20万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上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型城市;以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为标准,又大致划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型和城市群四个类别,分别代表城市成长的不同阶段。2006年我市市区常住人口达到150多万,已经进入了人口标准上的特大型城市,但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角度看,还处于由功能型向综合型的转型阶段,刚刚迈进城市成长的“少年期”。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大型文体、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休闲设施配套水平还不高,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有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首府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水平的总部经济还比较薄弱。在2006年全国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四个层级排列中,我市尚处于第四层级的中等水平(第一层级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第二层级为天津、南京、杭州、成都、武汉、青岛)。
四是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市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较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问题仍很突出,城乡统筹水平与经济实力和发展阶段的要求很不相称。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扩大。2000年到2006年,全市第二产业(代表城市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增长309.8%,同期第一产业(代表农村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仅增长97.9%。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2006年与2000年相比,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1扩大到2.65:1。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差距扩大。与市区规模快速扩张、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旗县所在地建设依然滞后;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乡镇依然缺少现代气息,广大农村面貌还没有根本性改观,远未达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
五是社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经济总量提高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够协调,人均GDP5000美元更多地体现为概念上的小康水平,与现实的全面小康生活还有一定距离。社会就业不够充分,社会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较低,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还缺乏制度性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压力。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发育缓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够充分满足居民需求。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化和谐首府建设
在准确分析判断我市发展现状和所处方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瞄准一个目标、调整二元结构、提升三次产业层次、建设“四个具有”城市,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和谐首府”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要准确把握现代化和谐首府的科学内涵。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环境友好、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首府,是贯穿“十一五”时期总的奋斗目标。现代化和谐首府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始终是我们这样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面临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好”字当头,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规范操作程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好中求快、能快就不慢,用足用好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保持较长较快的增长周期。二是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城乡建设的现代化。必须继续推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城市改造建设,着力突出特色,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构筑生产功能与消费功能都比较发达的综合性大都市。坚持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四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发展的普惠性,使广大群众都能够比较充分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五是较高程度的社会包容性与和谐水平。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弘扬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多元文化开放包容、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局面。
第二,要加快转变二元结构,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健康推进的最大障碍。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互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是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在促进现有城镇扩容提质的同时,积极规划、主动融入呼包鄂“金三角”城市群建设。加快农业人口转移,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城镇化率要达到7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融入型、带动型、转移型”的总体规划,稳步推进。二是坚持发展产业与增加就业相结合。加快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迁得出、稳得住。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坚持制度建设与增加投入相结合。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尽快打破城乡人为分割状态。同时,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稳步提高支农惠农支出比重,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第三,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夯实现代化和谐首府建设的经济基础。提升产业层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对于我市来讲,关键是抓好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发展高科技、环保型、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为主攻方向,高水平拓展乳业、电力、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产业,高标准改造冶金、化工、建材、烟草等传统工业,高起点承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等非资源型先进制造业,构筑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新型工业体系。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尽快构筑起“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即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确立首府在全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龙头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确立首府区域物流和金融中心地位;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确立首府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地位。
第四,要继续加强城市改造建设,向“十年巨变”的更高目标迈进。今年,我市将实现城市建设“七年大变化”的目标。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最近提出的“十年巨变”要求,认真总结近几年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完善思路、加大力度,把首府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一是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加以保护和发掘。加强对首府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整理与整合开发,促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结合,提升首府软实力。二是坚持把特色作为城市最响亮的“名片”加以打造。科学规划、建设、布局,分层次、有重点地突出草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提升首府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坚持把功能作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加以完善。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休闲空间,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四是坚持把宜居水平作为城市品位的最高标准加以提升。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市容整治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把我市建设成为“四个具有”的现代化区域性草原大都市。
第五,要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在共享共建中推进和谐首府建设。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推进和谐首府建设,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要着眼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通过诚实劳动和辛勤工作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二是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根本性措施,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要着眼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首府居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四是要着眼于维护首府稳定和谐,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建设,促进民间非赢利组织发展,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六,要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起点新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着重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决策,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努力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机关作风建设,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兴市富民、构建和谐的重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鼓励竞争与协调合作三个关系,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首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把现代化和谐首府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责编:多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