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为农村发展带来“金钥匙”广西不断巩固扫盲成果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8日 16:28 来源:广西日报

    编者按:从1986年至今,历经21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2007年初,我区1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级“两基”达标验收。今年6月中旬,我区“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将接受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全面督导检查验收。为给迎“国检”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从今日起开辟“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巩固‘两基’攻坚成果”专栏,刊发系列深度分析报道和评论,宣传我区“两基”工作的经验与成就,以飨读者。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东西南北,四方天地;知古知今,知天知地;大事小事,提笔就记;风霜雪雨,事事在意;能写会算,是件好事……人生在世,要有志气。”

    这首《识字歌》,出自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历经21年坚苦卓绝的奋斗,我区“两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今年1月,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当前,全区上下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全国评估验收。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跬步。

    回顾我区“两基”工作漫漫长路,其中之“一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正是从教农民“识字”开始的,21年来,走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曾经数十万计的青壮年文盲,而今不仅“能写会算”,还“知古知今,知天知地”……“两基”工作,为农村发展带来了金钥匙。

    沉重的翅膀

    鸟儿飞翔靠翅膀,农民致富先脱盲。

    当前,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历史变革中,农业呼唤科技,农民盼望脱盲。当长期在传统落后的农事耕作中疲于奔命的农民们,感悟到急需追逐现代化农业步伐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对文化科技的强烈期盼。

    然而,由于缺乏知识文化,有的农民甚至尚未脱盲,犹如鸟儿被栓住了翅膀,严重束缚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前些年,那坡县城厢镇村民蒙胜昌种的水稻发生稻瘟病,由于不识字,错误使用农药,致使当年水稻大量减产。村民邓显贵也因“字识我,我不识它”,把饲料袋中“猪病防治药方”丢在一旁,无奈看着生病的猪仔干着急。

    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镇马窝村,村民李开秀的菜地里闹虫害,因为不懂农药配方,喷洒不合比例配方的农药后,蔬菜全部死去,使她蒙受经济损失数千元。

    人们年年盼丰收,耕田种养一窝蜂。结果,果贱伤农年年上演。无奈,大批农村青年选择外出打工。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不识字,外面的门怎样向他们打开呢?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几则“故事”:

    几个农村青年妇女,迷迷糊糊跟着别人到广东打工,苦干了两个多月,在回家途中却被人骗得高价买了假车票,车上又让列车员罚了两倍票钱,回到家几乎是两手空空;几个不识字的农村青年到小煤窑去挖煤,在一次塌方事故中险些丢了命,但由于缺少相关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偿。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批满身泥土的农村孩子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屏幕!然而,这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们成了反面教材——由于不识字,被人拐骗了。

    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一系列活生生的事例让农民深深感到:没有文化,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发展。正如村民刘宏所说:“要学农业新技术,首先就要识字,不识字就会吃大亏。”这句质朴的话,道出了“要致富,先治愚”的真谛。于是,学文化、学实用技术,就成了渴望走上致富道路农民的自觉行动。

    不竭的努力

    尽管早在1998年,我区就通过了全国扫盲达标验收。但这并非一劳永逸,如何巩固扫盲成果,遏制文盲反弹,避免新文盲出现,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此,我区工作机构不撤,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工作不停,继续扫除剩余文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

    行走在八桂乡村,随处可见“脱盲光荣”、“脱贫先脱盲”、“致富先治愚”、“初中不毕业,打工不合格”等大幅标语,折射出我区扫盲工作及巩固扫盲成果的艰辛历程。

    21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增加投入,采取“双线”承包、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任务落实到人的办法,不仅赢取扫盲攻坚的胜利,巩固扫盲成果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营造良好的扫盲氛围。结合广大农民群众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对知识渴盼的心理,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治穷先治愚”的道理,在全区上下营造出了“要摘文盲帽,赶快上夜校”、“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的浓厚氛围。

    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重点抓好妇女扫盲工作。各地政府把扫除妇女文盲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针对妇女实际,开展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比自立”活动,并筹措资金,创办春蕾女童班,成立妇女脱盲班。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通过学文化、学技术,改善经济状况,提高家庭、社会地位。

    形式多样,拓展渠道。全区先后实施“教育兴农金色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等,把扫盲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把先进文化和实用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广大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2001年以来,每年培训农民在500万人(次)以上。

    按需施教,不断充实教材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各地使用了适应新时期扫盲特点的教材《读写算》、《农村实用技术手册》。一些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不同扫盲对象的特点,编写了乡土教材。有的乡村还组织有技术特长的脱盲者,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脱盲经验贯穿于教学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奋飞的希望

    天等县驮堪乡是自治区级特困乡,上世纪九十年代,全乡16岁至60岁的劳动者竟有70%没上过初中。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地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在扫盲工作中,该乡建起一个成人文化技术教育专用教室,并把全乡各小学的低年级教室当作农民夜校,还专门拨出经费,购买扫盲课本和科技教材,以推动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的开展。前些年,又建起了宣传文化站,把成人文化技校搬到了农民家门口。

    平台有了,一批有志之士便以此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长年奋斗在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第一线的60多位专职兼职教师,利用晚上别人休息和娱乐时间,给当地农民上课,教他们识字,并举办了养猪、养鸡、种果、培育玉米良种等实用技术短训班。

    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同农民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魅力,开放出艳丽的花朵。启新村山仕屯何廷春和爱人许彩盈当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了夜校。不久后,许彩盈顺利脱盲,又进了实用技术培训班学习。一年后,她便能用学到技术办起家庭养殖场,现在仅养猪一项收入就达4万多元。何廷春本人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班后,搞龙眼树育苗,年纯收入3万元。

    乡镇宣传文化站的建设,是我区巩固扫盲成果、引领农民学文化的有效举措。宣传文化站与成人文化技校结合起来,资源整合,效果显著。现在,“茶余饭后到文化站看书看报,想要致富先上技校”,已经成为农民的生活新时尚。

    广大农民从学文化、学技术中得到了实惠,一批批脱盲人员经过培训学到了技术,转移到城镇就业,增加了收入,也巩固提高了扫盲工作成果。

    近两年,各地又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培训学习模式——“农家课堂”,在农村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家中开设实用技术培训课堂,通过农民培训农民,党员中心户发挥带头作用,先富带动后富,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家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行“点菜式”培训,变以往培训中“我讲什么你就学什么”为“你需要什么就安排你学什么”,在培训户家中跟着学,回到自己家实践学,碰到问题再联系学,使党员群众能够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

    田阳县头塘镇头塘村村民黄运聪,在党员中心户黄克家里学习了5天后,买了25对兔子饲养,但在饲养过程中还有疑惑,便又来上门求教。他说:“一边做一边学,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看得真切,学得实在!”

责编:何伟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