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从1987年“南海一号”被重新发现开始,中外考古界就一直非常关注这条古船。“南海一号”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它搭载了多少珍贵的文物?为什么在被发现20年后它才得以重见天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艘宋代古沉船的前世今生。
800多年前,一艘古船满载制作精良的瓷器、铁器和铜器从国内某个港口出发,沿南中国海航行。谁知出发后不久,在距离海岸17海里处,也就是现在的阳江海域沉没,从此沉睡在海底20米左右的地方。
公元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来到这片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现任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副局长的何伟章亲历了整个过程。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副局长 何伟章
一定了点就让潜水员下去,那里是27米水深,下去以后摸,他摸这个瓷片不行,就用一个抓斗,大抓斗,往下一抓,抓了一大抓斗上来,一放在甲板面上,全是我们国产的那种陶瓷
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古代著名窑口烧制的珍贵瓷器;同时发现了一条之前从未见过的铜鎏金腰带。有专家认为,它们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瞩目。1989年,该船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命名为“南海一号”。此后,我国文物部门曾与日本签署过合作协议,然而迫于当时资金、技术等各方面限制,考古调查和打捞工作几度搁浅。
2001年4月,张威带领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广州宣布开始对“南海一号”展开大规模考古调查。2002年3月到5月期间,水下考古队找到沉船,挖开淤泥,进入船中,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考古工作者初步推测,“南海一号”船体保存相对完整、文物堆放整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因此文物专家提出了“完整保护、完整打捞”的建议。
2005年12月28日,用于陈列“南海一号”及其相关文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标志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始。
2007年1月16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往“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所在海域,开展“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前最后一次的海底勘查。随着打捞和文物部门工作的不断深入,又有大批珍贵文物出水。
这条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的鎏金腰带,长1.7米,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表面装饰有缨络纹饰,充满异域风情。正是它的出现,才引起人们对这片海域的关注,从而开始了“南海一号”的考古和打捞工作,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小巧精致的粉盒、颈瓶等瓷器。让考古学家们倍感兴奋的是2002年的探摸,出水了大量更加精美的瓷器。
考古人员还在沉船周边提取了大量铸有“宣和通宝”等字样的铜钱,“宣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这为进一步推断这条船制造和沉没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除此之外,在水下保存相对完整的船体本身也是很重要的文物。
目前,这些出水文物都已经被很好的保护起来,今年刚刚出水的文物部分还在清理之中。
更多精彩视频:
责编:张托雅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