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好奇,总看台湾的电视新闻。台湾的新闻频道不少,这个台插广告的时候,就换个台接着看。他们的新闻时效快,大量的SNG小组现场直播,很过瘾。信息量大,主持人播报象机关枪一样,现场出镜记者也象有枪顶在脑后,语速飞快,令人印象深刻。忽然有一天,觉得不对劲了。如果我没有其它获取信息的渠道,只看台湾新闻频道,我的脑子里就只会有政客的争吵、 明星的绯闻和街头的暴力。我不会了解朝核六方会谈,南美政治动荡、非洲爱滋肆虐以及印度咄咄逼人的发展潜力。一句话,我的眼光无法穿越这座孤岛。
是媒体遮盖了我的视野,让我沉溺于市井俚闻,津津乐道于是是非非。我欣赏台湾媒体人员的专业素质,但也绝不敢苟同他们的新闻价值观念。他们会令我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趣味低下、夜郎自大。
当然,仅仅指责台湾媒体是不全面的。观察我们周围的电视栏目、报纸、杂志,他们都带给我们什么?自以为是的判断、充满陈词滥调的叙述、用个人隐私来吸引眼球、把肉麻当有趣的幽默等等,就是这些东西,陪伴我们的早餐,让所有的观众每天晚上坐在沙发上张着嘴傻看。信息的质量是问题之一,更严重的是,你还会发现越来越强烈的娱乐倾向正在传染病一样侵袭媒体,即便是一些我们看起来还算有前途的主持人,也开始用各种哗众取宠不知所云的方式讲话。结果就是,看那些资讯类节目,你只能用看娱乐节目的方式看,而对待娱乐节目,你把他们当体育节目好了,为了让观众笑,他们已经很努力了。
但是电视只是媒体。它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
尽管有那样多的社会学家关于电视的娱乐本质作出过精辟的判断,但是我还是觉得电视它就是那样一种技术,那样一个方正的带着尾巴的能发出光的盒子,它的种种传播特性是在社会中因循人类中大多数人的惰性而形成的。人们希望放松,希望只要接受就好。但是也并不全都如此,第一,不是所有的人都依靠电视放松;第二,即便依靠电视放松的人也不是只需要放松,他们还需要另外的东西,一种和肤浅的娱乐有着本质区别的东西,这应该是一种力量。
这是我最早在接手《感动中国》的时候正在琢磨的一个问题。
媒体的影响也许并不象我们从业人员想象的那么大,但确实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我们掌握着媒体,那么该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因此,当我们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时候,我感到是一个机会,展现媒体价值取向,媒体的责任以及媒体的眼光。
2月14日,是情人们相约的玫瑰日子。但2003年的这天晚上,整个中国,都被另一种崇高的情感强烈感染,人们被一种“久违的感动”深深打动,电话潮水般涌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引发的反响,甚至超出了当初我们最乐观的期待。
街谈巷议的,不是韩剧的华丽服饰,不是武打剧的跌宕情节,也不是刚刚过去的春节,而是那十个大部分陌生人的名字。这十个名字,在那个晚上,具有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人们记住了两位坚毅执著的女性,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一个柔弱的女子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面对一张深不可测的黑网,她有一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
人们也许记不住张前东这个名字,却记住了他在死神面前的那一次伟大选择;人们也忘不了新疆警察赵新民爆炸前永恒的微笑瞬间。
还有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的郑培民,当代愚公张荣锁,缔造品牌传奇的张瑞敏,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黄昆,对祖国一往情深的国际巨星姚明,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濮存昕,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群体。这一夜,他们的人格光辉照亮了中国,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这一次尝试起码证明:摒弃娱乐是可以成功的。当各种积极的反馈充满办公室的时候,同事们的确高兴了一阵,好在都是老资格的媒介人,没有人被这种突然而来的成就感击倒。我们也知道,《感动中国》打动了很多人头脑中最脆弱的那么一点,他们也在期待,期待这个一夜成名的节目,在2004年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感动。
2003年十月,《感动中国》节目组邀请新闻评论部各栏目的制片人和资深策划人,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评选推荐候选人,一个个名字被提出来,带出一个个故事。这是评论部最不会出现争议的讨论会,因为我们需要在前期最大限度地搜集人选,为推选委员们准备尽可能丰富的推荐人选,每个人每件事都有打动人的因素,谁会对他们产生异议呢?
严重的分歧,从《实话实说》栏目的制片人海啸提出“尾山宏”这个名字后出现了。海啸介绍了尾山宏的背景:这是一位70多岁的日本老人,作为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受害人的代理律师,四十多年来参与了大量对日诉讼案件,屡战屡败,不屈不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懈地追求正义。没人会对这样一位老人不敬重,但毕竟这是“感动中国”的崇高荣誉,一个日本人,承受的起吗?有那么多感动中国的中国人,非要入选一个敏感的日本人吗?会不会不被理解,广受置疑,甚至影响这个刚创办一年的品牌?
激烈的争论之后,尾山宏被暂时搁置。
在我的内心深处,也有一个相信和许多中国人一样的想法:日本侵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深重的伤害,至今日本政府也不肯正视历史,身为日本人,做什么不是应该的?!
作为一个个体,我不愿意看到一个日本人,在亿万中国人的注视下接过这个沉甸甸的水晶奖杯。但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又必须超越个人的好恶,理性地慎重地重新审视。我们调看了所有能搜集到的尾山宏的资料,约见了几年来一直跟拍日本律师团的纪录片导演赵东苓,还邀请了和尾山宏并肩工作的中方律师苏向祥。
我所了解到的一切,让我惭愧。一个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心灵,象一面镜子,映出了我的狭隘和偏执。
我们把尾山宏的资料整理后,送交新闻中心主任李挺,很快就被批准,转交到推委委员案头。
尾山宏老先生最后出现在颁奖现场时,掌声雷动,几位中国老年人在仪式结束后,专程到休息室找到尾山宏鞠躬致意。而原来曾反对尾山宏入选的同事,在看了节目后,也都改变了认识。
尾山宏的当选,事实上并没出现我们担心的情形。虽然也听到一些不理解的诘问,但宽厚的中国人再一次展现了大国国民的气度与胸襟。
国际巨星成龙的出现,使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熠熠生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成龙,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但也是“感动中国”这个活动推选候选人时最容易遗漏的名字。当我们在搜集一个个感人事迹的时候,很容易把目光略过这些影视明星,他们属于名利场,他们似乎天然不属于“感动中国”的那群人。但成龙出席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时,向世界露出他经典的招牌微笑时,我忽有感悟。
我们不会在明星的光芒下失去理性的判断,但也不能因为他们炫目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成龙的价值,在于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形象:健康、乐观、向上。
我们第一次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析成龙,于是发现了他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在世界各地做善事,其目的只有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形象。
巨星成龙,以他的成功去征服观众,以他的爱国心赢得了“感动中国”的至高荣誉。对于这份荣誉,成龙也备加珍惜。在时间安排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成龙为了出席颁奖典礼,自费包机前来,这于他,也是绝对仅有的。
成龙在颁奖晚会的讲话掷地有声,感人肺腑,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全中国的年轻少年们,我们一起努力,做到有一天,中国没有穷人!”无数的成龙崇拜者这一夜听到这句话。我无法推测这句话,带给那些年轻人多少激情,但选择成龙无疑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也为年轻少年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不是功夫,而是做人,做一个骄傲的中国人。
选择尾山宏,体现媒体的责任;选择成龙,体现媒体的眼光。一个不媚俗的媒体,是有责任与眼光的。
当越来越多的“感动中国”字样作为形容词出现在各种报章媒体的时候,《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成为大多数人道德衡量标准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节目的成功,但是作为个人来讲,我还有一种压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把这样一个品牌持续做好。国有老企业金字招牌一个接一个的倒,经营媒体品牌比经营一家企业要难的多,毕竟人心是更难琢磨的。好在这种压力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因为我们意识到:节目能否持续成功还不是最重要的,从严格的儒家学派说法看,这还是一种功利心理。最重要是我们能不能坚持媒体责任、直指人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一贯的有责任心的媒体立场,就没有必要担心成败。
就这样,2004年里我们一直在保持一种观察和记录的状态,默默地记下那些曾经让我们心动的人和事。
2005年春节一过,我们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获奖的人是刘翔、任长霞、牛玉儒、桂希恩、孙必干、袁隆平、田世国、徐本禹、明正彬、梁万俊和中国女排全体队员。
我们自己是满意的。
这么自信是因为,事实上这个答卷并不是我们执笔的,这些优美的答案是整个中国用一年的时间书写的。优秀的官员、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杰出的知识分子、出生入死的人民卫士,还有那些并不具备丰功伟绩的普通的人。每个人都像掂在手里的金块,沉甸甸的,让人有一种欣喜和收获感。
也许有些人说,袁隆平的确很让人感动,但是他作出最大成就的并不在2004年。这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我们也很难说,以前的某一年就是他作出最大成就的一年,他的辉煌在未来也未可说。关键的是我们要彰显这样的知识分子,而且我们用这样一种仪式做到了。
我记得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海明威那一年,也不是他状态最佳的一年,据说是评委会觉得这一年海明威需要肯定,需要支持,也需要这笔奖金。我们肯定袁隆平同样没有循着时间轨迹,不过原因正好相反,袁隆平不需要这个名誉,是这一年里知识分子需要袁隆平,人民需要袁隆平。
想起来这实在是个可敬的老头。虽然他没有来到现场,但是在乡间的试验室里,他已经获得了高在殿堂的尊敬。
还有另外一个年轻人,也不能不提到,这就是徐本禹,一个刚过20的毛头小伙子,其实还是个孩子,他在录制现场流了泪。但是煽情从来就不是我们的手段,在开场前的交流中,所有环节都按照计划作了淡化、理性的处理,他的泪水有点突如其来。
小徐来北京之前还不知道有这么大的阵势,只知道要参加一个晚会,当他面对敬一丹的时候,才发现这和他看过的所有节目都不一样。开场没有几句话,眼泪就止不住了。而在他对面,千锤百炼的敬大姐听着那些大山里孩子们的梦想,忽然没有了定力,声音显得微微发颤。
稚嫩的脸庞,瘦弱的肩膀,可偏偏是他,站出来扛住了这样一种责任,这让所有自以为有力量的人感到脸颊发烫。为徐本禹所感动的人都是有责任心的人,他们必然在某个时刻曾经质问过自己。所以我特别欣赏我们年轻的策划刘凯为徐本禹所写的颁奖词:他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我相信这诗一样的语言,不仅是因为年轻人的横溢才华而迸发,更源于他内心真切的感受。
田世国,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人。但是他的作为让全中国一起帮他编制一个美丽的谎言,被欺骗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个身体里移植自己儿子肾脏的母亲。这是一个媒体多么发达的时代,能让所有的媒体和所有媒体的观众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一起遮掩事实,是不是说,他已经赢得了所有的观众的心?
能够感动别人的人,大概有两类。一种是利他精神,一种是超越自我。很难说田世国为母亲捐肾到底属于哪一类,也许他就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完成利他。最终受益的是他的至亲??母亲,但是这并不排除田世国行为中所包含的伟大的利他性。更何况,老人依旧不知情这个事实也说明,在我们的社会,每个人心理都存在着对传统孝悌美德的追求。所以田世国是崇高的,而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善良的。
2005年已经开始了。多年的体察,让我们有了一种敏感,仿佛觉得感动在我们周围悄悄蔓延。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感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相信吧,每天都有感动我们的人和事,他们激励我们,使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善良与崇高。(朱波)
责编: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