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当选,中国女排则获得“感动团体”。晚8点颁奖典礼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播出后,反响很好,引人注目。在这期节目里,那些动人的故事让人泪水充盈,那些高尚的精神让人心情激荡,很多观众表示,他们是含着眼泪看完节目的,“《感动中国》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央电视台近期制作推出的最有影响力的精品之一。许多单位还纷纷与制作组联系,要求提供录像带和碟盘,以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鲜活教材。
纵观观众和学者的反馈,《感动中国》节目有如下特点:
首先,《感动中国》以新闻人物为核心,突显了时代的鲜明特色。
一些观众认为,作为中央电视台最权威、最知名的年终大型人物评选活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称得上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复旦大学教授孟建在来函中说道:“《感动中国》太好了!三年树起了一个让整个民族动容的电视节目大品牌!”
《感动中国》节目通过2004年中不同寻常的十个新闻人物,全面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出了媒体对社会和时代的高度责任感。当选的十个人物和一个集体,代表性强,覆盖面广,事迹感人,生动鲜活,已然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一段难忘历史的精彩浓缩。
清华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李强这样评价说:“我们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推崇的是什么样的偶像和英雄,而《感动中国》借助中央电视台传播主渠道地位给社会做了一个良好而清晰的示范。”
其次,《感动中国》以人格精神为重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很多观众在来电来函中纷纷认为,“《感动中国》节目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那种承先启后的内在精神、那种居安思危的忧患力量在打动着人们。”
与目前众多的人物评选活动相比较,《感动中国》以内涵丰富的“感动”为标准,巧妙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这一点尤其引起观众的高度评价。在当选的人物中,既有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也有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但是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都感动了观众。
整个节目以当选者的人格精神为展示的重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事例,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解读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朴素情感,从而带给了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让人看后感慨不已。这显示了制作者精良而高超的创作水准,节目策划到位,表述准确,大气磅礴,振奋人心。
为此,有观众评价道:“看过今晚播出的感动中国,的确令人感动不已。正气、英气、才气、壮气、豪气,气气冲天;亲情、友情、国情、民情、师情,情情动人。”
再次,《感动中国》以“感动联盟”为载体,扩大了社会的广泛影响。
《感动中国》创作组在这次长达三个多月的评选活动中,没有固步自封,独家运作,而是大胆改革,锐意创新,采取了“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全国各地、各媒体合作,成立“全国感动联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加强评选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仅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感动中国》投票的人数就达90多万。
一些观众和学者表示,“感动联盟”是富有创意而有效的一种互动方式,为《感动中国》的最后成功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和提倡。
据统计,全国有40多家媒体进行了联动,新华社在颁奖晚会播出的第一时间发布了《十种精神感动十三亿人》的电讯,并称《感动中国》的评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已经成为了目前中国媒体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权威的人物年度评选活动。”。《中国青年报》以特别报道的方式整版报道了此次评选的结果,并对历年评选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活动期间,有十四个省市先行开展了“感动福建”、“感动河南”等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最大程度地深入到了群众之中,增强了活动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而且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节目播出后,浙江的《钱江晚报》、天津的《每日新报》、《成都日报》、《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等媒体主动联系,要求加入,这一喜人现象显示出“联盟”良好的发展态势。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品牌节目,也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宣传阵地,它创办于2002年,今年是第三次。(孙金岭)
责编: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