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有些流言长得为什么那么像真相?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1月09日 21:37 来源:

  来源:光明网 邓海建

  铁道部今日称火车票中加收铁路建设费纯属谣传。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今日表示,有关铁道部酝酿在火车票中加收铁路建设费,火车票将要涨价的消息纯属空穴来风,铁道部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方面的议题,更谈不上正在酝酿这样的方案。(11月5日人民网北京消息)

  不知道这算不算“意外”的惊喜,反正我是欢欣鼓舞的:铁道部原来是不准备收“铁路建设费”的。事实证明,昨日的所谓收费是则假新闻,可以列入流言的行列,我注意到今日的报纸起码有几家对“铁路建设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评论,譬如《青年时报》的“铁路建设费是个什么费”等。编辑也好、评论者或者阅读者也罢,谁都不是孙悟空,但是在成千上万的新闻版本中我们为何对这则“流言”情有独钟呢?我以为在“铁路建设费”假新闻这个契机上要思考的应该是另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命题:为什么有些流言长得那么像真相?

  关于流言,莎士比亚曾为之打过一个比喻,说:“流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流言之所以是过街老鼠,显然在于其悖逆真实的负效应。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消灭谣言,尽管我们一相情愿地说“谣言止于智”,但所有人都“智”的前提近乎空想。回到新闻事件中来,如果报纸说“明日世界大战”或者“彗星撞地球”了,被消解的可能性就很大,但偏偏说“铁道建设费要收”了就那么像真话?这背后无非“情”与“理”二字。所谓“情”,就是铁路收费的事实语境,在“年年春运年年涨、越涨越不要听政”、“火车票强制保险55年灰色收入达上百亿元”等情境中,尽管我们也深知铁路运输带有公共服务性质、建设费主要应该是国字头的财政拨付,但还是忍不住在不规范收费的惯性中倾向于铁道部的“想收就收”;二是“理”,关于“收费”的道理,老百姓还是“深明大义”的,在银行经常给我们上“国际惯例课”、公共信息经常给我们上“声讯贩卖课”的背景下,不需要铁道部出面,我们自己就能给自己找到一堆“铁路建设费”征收有益的道理。

  被铁道部发言人斥为“毫无依据、不负责任”的流言,长得如此接近真相,或者可以逻辑地推论一下:那就是——也许在现有铁路体制框架内,“毫无依据”且“不负责任”的制度设计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了。社会学家说得比较客观:流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激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换句话说,有些流言是可以被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意见或情绪的“寓言”。对待流言,仅仅依赖主流社会价值制度体系维护者的赤膊上阵是苍白的,关键是要给“流言”一个制度化的出口:诚实正义的信息供给渠道(背后拷问的是铁道等垄断部门与公众的信息关系)、公众某种恐慌心理的有效疏导(老百姓担心铁道部门涨价的隐忧何以消弭)……形而上的问题不解决,形而下的流言就会变脸继续。

  天底下“流言”的下场无非有三:一般是当其被“澄清”后,虚构的假想成为笑话流传;也可能隐身为集体记忆的因子,蛰伏于公众意识中伺机卷土重来;最理想的是经由科学路径促成立法或社会政策的反思与考量。观照那些“长得很像真相”的流言,不妨展开合理的想象和理性的批判。

责编:王丽华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