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苏闸村位于衡水市区东郊,毗邻石德铁路和衡德公路,现有人口1 5 4 1人, 4 2 3户,耕地4 8 8 3亩。该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帮助扶持下,该村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特别是文明生态村创建和“三下乡、三扎根”活动的广泛开展,使该村由过去的“脏乱差”村、落后村、贫困村,成为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具有较大发展后劲的先进村。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兴农试点村;省级文明村、省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先进村、省级宣传文化示范村、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先进单位、市经济发展百强村、市级文明村、市红旗党支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载体,强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省委提出的文明生态村创建为载体,坚持“六化”(硬化、绿化、文化、亮化、净化、美化)进村,“一场”(文体休闲广场)出特的创建思路,高标准,严要求,在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是聘请中国农大人文学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对村庄建设重新进行了全面规划,制作符合村庄发展实际的“三图一书”,使村庄建设有据可依。
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发动群众,利用广播、板报、宣传画等方式,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创建工作确确实实是一项民心工程,并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实地参观创建工作给村庄带来的变化,亲身感受创建工作带来的好处,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群众积极踊跃投入创建中,使创建活动热火朝天。
三是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彻底整治。仅用半年多的时间,靠出义务王动,用土方4万立方米,填埋了村中心长年困扰村民的一个污水坑,建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集休闲广场和综合楼。并硬化街道3500米,所有胡同全部硬化,铺设彩色便道砖800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400米,主要街道种植江南槐、垂柳等观赏树木3000棵,新安装路灯36盏,建沼气池103个,解决了全村家禽乱跑、粪便乱倒、柴草乱入的问题,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了保持创建成果,该村建立起长效卫生机制,实行了村干部包片制度、卫生流动牌制度和门前三包制度, 区域明确,责任到户,并将其写入村规民约,设立了十个定点垃圾池,专人定时清理。他们严格按村庄规划进行建设,对乱搭乱建实行重罚并强行拆除。
四是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蔬菜、速生林发展迅速,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村大小几十家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年利税4 0 0多万元。并先后投资对村办骨干企业一一北苏胶轮厂实施2 0 0 0平方米的改扩建工程,新引进一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 占地面积46亩,共建车间6个,宿办楼一栋,现已全部投入使用。引进一个投资5 0 0多万元的东方加油站建设项目,华奥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服务区等项目也在建设中。
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该村又整合服务资源,将村综合办公楼建设成为了集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室、村民议事室、社会保障室、科技培训室、法律服务室等活动场所于一体的村民中心,全天候对村民开放,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了解信息、开展活动、参政议政和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场所,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共同富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培育新型农民
自1996年开始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给北苏闸村带来了巨大的可喜变化,’有力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
科技兴农方面:随着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蔬菜种植模式由传统的粗放种植转为高科技含量的集约精细种植,该村的特菜销售占衡水市区餐饮市场的90%,单棚年效益由过去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10000多元,温室大棚也由最初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446个,成为该村主导产业。同时,涌现出像河北省“五四星火带头人”何殿华、全国劳动模范魏新菊等一批青年科技骨干和致富典型。通过上级组织赠书、村集体购书和村民自愿捐书,使村图书室的藏书达10000余册,仅农业科技类图书就达3900多册,村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文化兴农方面:在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帮助扶持下,挖掘整理出了本村有300多年传统的“安乐秧歌”,组建了百人秧歌队,年年在市、区组织的文贸会比赛中拿头名;有文化骨干户8家,经常自编自演文娱节目主动组织村民开展活动;村广播站专人负责,每天广播一次,传授种养技术、卫生知识,宣传致富典型、新风模范,对村规民约、公民道德等内容还进行集中广播,每天达3次。新建了一座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档案室、展览室等于一体的综合楼;修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有线电视进村入尸,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过去农闲蹲墙根儿、酗酒、赌博等落后文化被阅读、健身、休闲的文明健康文化所替代。几年来,全村无一人习练“法论功”,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例违反计生政策,成为省级“文明村”。
卫生扎根方面:在上级有、关部门帮助下,该村的卫生诊所有最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4家;实现了村民就近方便就医,同时,随着卫生知识的快速普及,群众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大的转变,全村从无到有新建沼气池103个,街道全部硬化绿化,新培育苗木1 0万多株1200多亩。各户环境卫生都主动保持。
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村民素质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北苏闸村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他们以过硬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水平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良好的村风民风,作为全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该村注重从农户这一社会基本单元入手,通过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这一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北苏闸村通过个人认星,群众评星,支部挂星,将全村各户星级情况张榜公布,接受大家的监督,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各户的表现情况随时摘星和挂星;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了尊老爱幼、学用科技、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的浓厚氛围;使之成
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他们以十星中的“养教星”为重点,针对个别户存在的“啃老”、“养老”问题;在全村大力倡导“百善为先”,冬季农闲时节,他们以广播喇叭为主要工具,实行村理论联系实际轮流上场,自已写稿,向群众宣讲美德,树正气、尽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并对本村正反面典型进行报道,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社会风气。他们通过上光荣榜,敲锣打鼓挂星,奖励等到方式对满星文明户进行表彰,在全村营造了一个人人争当满星户,小康路上争先锋的良好氛围。为了记录北苏闸的发展历程,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的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我市第一个村史展室—一“叫北苏闸村史” 室。
责编: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