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金桥”?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5:57 来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1996年以来,河北省衡水市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坚持在实践中进行理念和制度创新,将“三下乡”变成“三扎根”,使“三下乡”活动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进城乡互动的重要载体,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统筹协调发展的“金桥”,走出了一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持久不衰,成效显著?
衡水市地处冀中平原,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三农”特征明显。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日益凸显。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基层人才稀少,农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1996年,中宣部等10部委提出开展“三下乡”活动,衡水市委就深刻认识到,“三下乡”并不是简单地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也不是一般地扶贫送温暖,而是构建城乡联系,密切党、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市各种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之举。因此,市委始终站在事关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市委、政府联席会专题研究“三下乡”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市县两级建立了常设机构“三下乡”工作办公室,全市“三下乡”的重大活动,每次都有市、县级领导亲自参与,有力的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近10年来,衡水市始终坚持适应农村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三下乡”思路上不断完善,方法上不断改进,工作上不断深入。从最初的以“送”为主到“送建”结合,从“三下乡”到“三扎根”,“三下乡”活动的主题不断深化。经过工作实践探索,衡水市委体会到,“送”是活动的基础,能够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集中活动社会影响大,导向性强,受众多,有利于形成声势,打开局面。但是,“三下乡”集中活动毕竟不能天天搞,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在搞好集中活动的同时,立足于把主要精力和力量放在抓好经常性工作上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点抓好了五个转变:一是在活动时间上,由“常下乡”向“常在乡”过渡;二是在活动内容上,由单纯自上而下的“送”,转变为“送建”结合,以“建”为主;三是在执行主体上,由部门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四是在工作方式上,由过去的以集中活动为主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经常性工作;五是在工作特点上,由小范围的试点和受益人群,转变为广泛的示范基地和大部分农民受益的特点。这“五个转变”既体现了“三下乡”不断深化发展的方向,也为衡水市“三下乡”活动开展10年来提供了长盛不衰的根本保障。?
扎文明之根,结发展之果。“三下乡”活动的近10年来的深入开展,已经对于衡水市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公认的显著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下乡”活动带动发展起了瘦肉型猪、肉(奶)牛、蔬菜、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基地67个,带动50万农户进入市场,农民收入由1996年的1994元增加2004年的3184元,增长了59.7%。
二是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三下乡”活动始终用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培训农民,促进了农民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被京津等地定为劳务输出基地,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已达40万人。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文化下乡为先导,迎合了农民群众对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期盼;以科技下乡为主体,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卫生下乡为重要内容,使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状况明显好转。农民群众高兴地说,“三下乡”想的是农民所想,送的是农民所需,干的是农民所盼,把好事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四是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通过“三下乡”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精神充实,社会政治稳定,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
我市“三下乡”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引起上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1999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把根留住》为题对衡水市“三下乡、三扎根”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级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衡水经验进行了集中报道。同年,衡水市被中宣部确立为全国“三下乡”重大典型之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衡水考察指导工作时,对衡水市把“三下乡”变为“三扎根”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衡水“三下乡”工作很有深度,“三下乡”要“常下乡”,最后要把根留住,实现“三扎根”,总结衡水“三下乡”三部曲的经验,同时也指明了“三下乡”深入开展的方向,对推动面上的工作很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将“三下乡”变成“三扎根”: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
衡水市“三下乡”工作之所以取得公认的显著成效,就在于他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三下乡”活动的内在规律,不断进行活动理念、内容、方式和机制的创新,就在于他们在工作思路上坚持“四个结合”,在管理方式上坚持“四个到位”,在工作机制上坚持“四个保障”,将“三下乡”变成了“三扎根”。?
——工作思路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将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三下乡”活动把党委政府与群众有效联系起来,使决策方式实现了从上到下到自下而上的转变,决策依据来自农民的需求,体现农民的需求,并有效解决了政府愿望与群众直接见面的问题,把各项工作“一竿子插到底”,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政府的工作目标与农民的发展需求之间找到了最好的结合点。二是将行政推动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坚持以行政推动为主,以市场驱动为辅,“双管齐下,两轮并行”。市委下发专门意见,对“三下乡”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责任和保障措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把“三下乡”工作列为市委对各职能部门和县市区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各有关部门也通过量化指标,层层实行了责任制。在强化政府推动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行了有偿技术信息服务、科技承包等市场运作方式,在确保农民受益的前提下,让下乡部门和人员也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了部门与农民群众的双赢。三是将外力帮助与提高农民内在能力有机结合。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成为“三扎根”工作的原动力,一批回村的初、高中毕业生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成为农村骨干人才的主力军。衡水市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为着力点,变输血为造血,早在1999年就提出,利用3-5年的时间达到每村至少有一个法律明白人,每户有一个科技当家人。通过积极培训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文化、科技、卫生人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素质、开阔眼界。四是将临时性服务与经常性工作有机结合。以农村集市为载体,组织动员各涉农部门开展了一些经常性、大规模的集中活动,保证了“三下乡”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农技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组建了农村发展促进会等多种服务网络,把服务延伸到每一位农民群众身边,确保了“三下乡”成为“常在乡”。?
——管理方式的“四个到位”。一是设施建设到位。衡水市坚持以“阵地意识”抓设施建设,采取财政拨款、部门捐赠和多方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在全市114个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和新华书店发行网点,8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广播室、图书室、科技园地等基础设施,文化活动中心、锣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文化组织。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一般不出县”。二是示范带动到位。农民最讲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打动农民,吸引农民参与。衡水市充分发挥示范乡、村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在文化扎根上,通过建立乡村文化社团、花会组织和示范文化活动户,健全了文化网络和文化体系;在科技扎根上,培育科技示范乡20个、示范村150个、示范户12000个、示范田和示范园200个;在卫生方面,实施了一个县市医院对口帮扶两个乡镇卫生院的“一帮二”过程,培养了一批条件比较成熟的示范乡镇中心医院。这些示范基地和示范村、户不仅成为培养农村骨干人才的基地、先进科技的示范基地,还形成了一些以基地为龙头的新的经济带,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队伍建设到位。衡水市把培养一支留在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队伍作为“三扎根”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科技传播站、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方法,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农业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文化热心人”骨干培训等系列活动,并与国内150多所大中专院校、农业科技院所建立了长期的联系。近年来,全市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农民群众270万人次。四是提供服务到位。各县和市直“三下乡”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都建立起服务中心,设立热线咨询电话;各乡镇村建立服务站点,建立健全了农村科普网络。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骨干组织起来,建立了辣椒协会、蘑菇协会、西瓜协会等各种专业协会和各种销售服务组织,把服务贯穿于农民生产经营销售的全过程。目前,全市共建起各类经济服务组织190多个,种养协会220多个,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工作机制方面的“四个保障”。〖HTF〗一是政策保障。市委把“三下乡”工作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各有关部门结合行业特点,把参与“三下乡”活动和职称评定、评先创优、物质奖励、经济补贴挂钩,并把下乡工作的计划安排通过新闻媒体向群众公布,把“三下乡”活动的时间、地点向农民交待清楚,把每一阶段的具体活动置于农民的监督之下。如卫生系统规定晋升中级职称,必须到乡级卫生机构工作半年以上;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到乡级卫生机构工作半年以上。还建立了“三下乡”反馈卡制度,每次下乡活动都由农民填写意见,保证了“三下乡”的经常性和实效性。二是服务保障。衡水市坚持重心下移,重点前移,把服务直接送到村头、地头、炕头,大力实施了“科技服务直通车”工程,利用“160农业技术咨询专线”、“科技服务热线”、“畜牧110”、“科技服务农讯通”等咨询服务渠道,及时接受群众咨询、救助。组织了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和各级应急服务小分队51个,下乡医疗队78个,开辟了“科技招手停”、“农机服务招手停”等服务专车200余辆,常年活跃在农村,确保农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及时的服务。针对农村科技大户、文化骨干和老弱病残等重点群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结对帮扶,全程跟踪,上门服务。去年至今,全市各级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农民群众4000余人次。三是组织保障。市县两级党委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宣传部牵头、20多个职能部门参加的“三下乡”领导小组,市直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人员,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了“三下乡”工作领导机制。市县“三下乡”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各部门“三下乡”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指导。同时,还把“三下乡”工作列入市委督查室定期督查内容,加强督办指导。四是资金保障。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为“三下乡”工作划拨专项资金。各级有关部门也从业务经费中抽出一定资金用于“三下乡”工作。乡村按照财政收入和集体收入的一定比例,投资用于文化、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组织涉农部门、企业,如畜牧局、林业局、农业局、商业银行、移动通信、保险公司等在基层设立经营服务站点,既提高农村设施建设水平,方便服务农民,又增加自身收入,形成全社会筹资,支援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责编: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