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2008感动中国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感动中国》再次唱响春天的主旋律

CCTV.com  2008年11月11日 11:1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以高尚的精神凝聚人心 用优秀的作品讴歌正气

    《感动中国》再次唱响春天的主旋律

    2006年2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隆重揭晓。英勇救人的打工青年魏青刚,坚守苗寨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自强不息的大学生洪战辉,挑战命运的残疾演员邰丽华,鞠躬尽瘁的导弹司令杨业功,义务助学的业余歌手丛飞,忠诚守信的上海知青陈健,孤行深山的邮递员王顺友,勇攀高峰的科学家黄伯云,遨游太空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成为了2005年度温暖和感动我们的十大新闻人物。与此同时,《感动中国》特别奖颁给了青藏铁路建设者,以表彰他们不辞辛苦、连年奋战,在生命禁区建设世界上最伟大铁路的奋斗精神。

    中央电视台这档时长130分钟的《颁奖庆典》节目于当晚20:00综合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观众通过来电、来函、电子邮件和网络评论纷纷表达自己的观感,认为《感动中国》“是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是一个弘扬社会正气、讴歌民族风骨的重要窗口”,那些评选出来的年度人物,其崇高的精神让观众泪流满面,其拼搏的力量让观众信心倍增,其纯洁的人格驱使观众不断寻求自我的完善。

    2005年的《感动中国》以厚重的内涵、纯洁的评选和精心的运作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在这个和煦的春天里,它又一次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一)《感动中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架起了一座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

    《感动中国》在近三个月的运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意识,胸怀全局观念,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评选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最佳的切入点,力争做成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心声两者紧密结合的精典之作。

    很多观众认为,《感动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追风赶时髦,没有特别的噱头,没有豪华的舞台,没有热闹的歌舞,更没有任何物质奖励去颁给获奖者,而是平实地以“感动”为标准梳理过去一年的重大事件,公允地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甚至可以说它是在固执地用一种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每一位感动人物的崇敬,这充分显示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和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与神圣职责。从节目播出后社会的广泛影响力中,我们不难看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不仅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刻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博大内涵,真实记录了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且成为了党和政府推动工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满意认可的好作品,在党和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了一场漂亮的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主动仗。

    2月9日,节目一播完,河南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同志立即与当选的打工青年魏青刚通电话:“魏青刚,在你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勇于吃苦、甘于奉献、善于创新、敢于胜利的新时代信阳老区精神!你感动了中国,更感动了家乡,你为家乡争了光!……一个人需要精神,一个地区发展更需要有精神,有你这种伟大的精神鼓舞,老区振兴就有了强大的动力!”

    (二)《感动中国》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一群普通而伟大的平民英雄。

    《感动中国》努力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自觉地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最普通的人民群众身上,以一种朴素的人文情怀和平民化的视角,在平凡中寻找伟大,在伟大中弘扬精神,这一特点十分突出。

    本次活动的当选人物不仅代表性强,覆盖面广,而且事迹突出,震撼人心。尤其是在十位当选者中,来自基层的人物就达6位,而特别奖更是授予了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整个普通群体,这是四届评比中平民英雄人数所占比例最多的一次。无论是打工青年魏青刚、赤脚医生李春燕、贫困学生洪战辉、上海知青陈健、残疾演员邰丽华、大山信使王顺友,还是青藏铁路建设群体,他们都来自社会的最基层,是普通百姓,属于没有光环而发光的小人物。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在过去的2005年,以其感人至深的事迹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激发起人们的共鸣,寄托着普通百姓质朴、真挚、深沉、美好的人文关怀、道德理想与精神诉求。同时又由于这些平民英雄就生活在大家的身边里,立足于普通的岗位上,有血有肉,朴实无华,看得见,学得来,通过《感动中国》的传播与弘扬唤起了更多的人自觉地向他们看齐靠拢,学习效仿,影响并最终形成着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为此,一位网友在留言中写道:“2005年《感动中国》评选已经揭晓了,几位当选者就是生活在我们当中的普普通通的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到很亲切催人泪下,同时也感到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更大了。”2月10日,《文汇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他们(当选人物)也许只是茫茫人海中一个默默无闻的背影,他们也许根本不需要‘感动中国’这样一顶光环,是我们需要他们,需要那股亘古动人的力量。”

    (三)《感动中国》以持续的创新意识,打造了一个中国电视的“精神品牌”。

    可以说历经四年的不懈努力,《感动中国》的遴选标准、评比程序、节目样式和表现手段日趋成熟和完善,但是在今年,创作人员们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居安思危,以持续创新的意识,大胆改进,使中国电视的这一“精神品牌”又有许多新的亮点和突破。

    在今年评比中,《感动中国》第一次明确地把“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作为了活动主题,使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人物的选拔更加科学,事迹的展示也更加具象,从而形成了一个人物体现着一种精神,一种精神浓缩着一种魅力,不同的精神和魅力汇总起来共同铸就中华民族魂魄的鲜明脉络。这样的运作,不仅使每一个当选人物真实客观,有血有肉,而且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可信度,而且提升了整个活动的权威和品质,“品牌”效应更为突显。一位观众在央视国际上感慨地说:“在这十大人物中,我们无从选择谁更让人感动,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骄傲,每一位事迹都足以让我们震撼,每一种感动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希望这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激励所有国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去感动别人、感动中国的其中一员。”

    此外节目邀请前几届获奖者作为嘉宾为当选者颁奖的做法,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认为这种方式不唯上、不唯虚、不落俗套,以新老当选人物相似的精神内涵作为握手的理由,实现荣誉的接力,不仅再次强化了同一种精神的震撼力,而且鲜明地寓意着中华美德的薪火相传,可谓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今天《感动中国》用十位感动人物和一个群体的平凡与伟大记录了2005年中国前行的历史脚步,抒发着民族腾飞的豪迈情怀,再一次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它直指观众心灵、彰显精神力量的独特魅力和鲜明风格,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节目更加光明的未来。(孙金岭)

责编:陈昌娥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