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活动已历数年,每一年都由公众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平民英雄”。2007年2月26日的颁奖会上,我们再度看到了来自公众中的感人故事。
虽然GDP的增长指数标志着中国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但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而更加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足。感动中国的活动告诉我们,不但一个人需要一点精神,这个社会也需要一点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来源于草根。无论是当年孤身支教的大学生,还是三十年照料孤寡老人的爱心大姐,在感动中国的过程中,他们不分老幼贵贱,都是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出现的。感动是普通人的情感,感动也是来源于普通人的冲击。感动中国,首先就是在一种平等、自尊的语境下分享我们彼此的精神世界。在一个多元化的语境里,情感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平等元素。在感动的那一刻,无论是老板还是农民工,彼此之间没有距离。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令人感动的故事,更多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的普通人中间发生。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友善和积极的氛围,鼓励更多的故事涌现出来。我们更注意到,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青岛爱心群体的入选,实际上代表了这样的一种趋势。感动中国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仍然缺少一种合作的氛围和激励合作的机制。只有人们以一种协作的精神去关爱社会、激励自己或者帮助他人,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放大精神世界的正效应。
平等、合作、无私,这些是感动中国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社会繁荣的基本保证。我们都记得评委会在给当选者的评语中说:“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同样,不管什么时代,让这个社会多一些精神,多一些爱和信仰,也都是社会的不泯追求。那么我们更希望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能够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转型中。而追名逐利、不劳而获、私欲横行者自然无感动,也无法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
毕竟,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几个感动中国人物所能涵盖的范围。我们只能说,他们代表了一个正在日益扩大的爱心群体,也代表了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爱的需要。如果从更加实际的角度来看,感动中国不仅仅是丁晓兵、孔祥瑞等人,而是他们背后更多无私付出和自我奋斗的人。
我们无法期待这个时代再产生多少个人英雄,因为这不是一个个体英雄的年代。但是我们可以期待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变成一个感动的符号。一个社会之所以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不仅仅在于它可以创造多少有形的财富,更在于它能够让多少人活得踏实,活得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动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周庆安 清华大学教师)
责编:陈昌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