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评选 > 正文
央视记者采访姚止平校长 |
CCTV.com消息: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这是一个哀伤的日子;这是一个让江海大地为之震颤的日子,这是一个使无数网友扼腕痛惜的日子……
2007年,10月23日,清晨7时20分,天色阴霾,团雾飘忽。宁通高速泰州段宣堡服务区附近的黛姚村境内,发生了惨烈车祸,十七辆各类汽车连环追尾。
匆匆赶往南京参会的姚止平校长搭乘的桑塔纳轿车避让不及……没有来得及赶到医院,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年仅53岁的他--遽然离开了88岁的白发亲娘,离开了深爱的妻子女儿,离开了心中的6000名师生,离开了眷恋的黄海大地。
如东,掘港殡仪馆内。从凌晨到深夜,拄着拐杖的老人、搀着小孩的妇女;天南地北赶来的学子、深巷僻壤奔来的百姓,长跪不起,哀声动地。
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默默守在灵柩旁,夜深了、深了,还不肯离去;从小把他拉扯大的92岁的姑妈,一声声嘶哑地哭喊"止平,止平,你醒醒,你怎么不答应我啊!"学生家长缪阳长跪在遗像前泪流满面,他道出了当地农村成千上万普通家长的心理话:“没有你,我的伢儿就不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我一家就没有任何希望,你是我们家的恩人啊!”
中共中央委员、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发来了唁电、敬献了花圈;中央电视台导演小崔因飞机误班就改乘火车赶到灵堂,哭成了泪人;省直机关及南通、扬州、泰州等地赶来的领导,瞻仰遗容悲泣不止;数百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挤不进大厅,齐刷刷地跪在广场上磕头……
在萧瑟秋风中,灵车从掘港驶向?茶,让古镇的父老乡亲、学校的师生员工再最后看一眼姚止平,让终生辛劳的姚止平再最后看一眼朝夕相处、难以割舍的亲人。卫海大桥两侧哀乐低回,行人纷纷驻足致意;有的在路旁用小桌摆上水果、茶点,虔诚地点上一柱香,为逝者祈福--偌大的?茶镇万人空巷送别英灵。?茶中学的6000多师生整齐地排列在行道两侧,拉着挽幛:"校长,我们永远怀念您","一路走好",哀音凄切天地动容啊!
噩音传出的短短十多天内,众多网站数千网友撰写悼文,发帖跟帖,情真意挚,哀思绵绵。
一位偏远小镇的园丁,一位农村中学的校长,没有显赫的职位,没有眩目的光环,为什么却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赢得了全国同仁的敬重?
一
姚校长的女儿姚佳琳深情地说,"爸爸他太忙太累太辛苦了,现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在国家财政部工作的女儿的这段话寄托了多少哀惋痛惜啊!也许,用"夙兴夜寐"、"夜以继日"等任何语词来描述姚校长的工作节奏都不为过。让我们来追忆一下他殉职前三天的工作安排:
10月20日上午 北京
为了学校80校庆的筹备工作,姚校长特地赴京邀请中央军委办公厅的俞源将军为母校撰文题词,并请他担任北京校友会校庆的联络人。因距离约见时间还早,姚校长与妻缪显及女儿在军委附近的莲花池公园逛了一个多小时,拍摄了许多录相:假山前、莲池旁,其乐融融,其情浓浓。缪显说:"结婚20多年,一家三口从没一起游过公园,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温馨的录相永远定格了。"
下午,赶赴天津报到参会。
10月21日上午 天津
"中国知名教育专家全国巡讲活动"开幕了。姚校长援引自身的丰富管理案例,出色地诠释了"平民?中、成功?中、文化?中"的办学之路,激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兴趣,会场沸腾了,抢着问、围着问、追着问,他虽应接不暇,但却从容对答。没有来得及吃上中饭,没有来得及回宾馆取走衣物……
中午时分赶往北京,下汽车,挤公交,倒地铁,赶到西三环女儿家已是下午四点,匆匆冲了一下澡,五点又赶到了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饭店,邀约中央电视台梅导和小崔、小刘等商谈《异想天开》拍摄基地的挂牌事宜。(11月10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在?茶中学拍摄的节目已成功播出,可是姚校长却看不到了。)
晚7点,坐上了开往南通的火车。她女儿佳琳回忆说:"我恰好出差去南通,与爸一趟火车,本想与爸在火车上聊聊天,但他太疲劳,一上火车就睡了,早上4点多,爸大声咳嗽了一个多小时,我被咳醒了。"
10月22日 学校
上午七时左右,他从海安站下车,赶回学校。8时许他已坐到了校长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通知当晚政治学习照常进行;备十七大宣讲提纲;约请高三年级主任商讨迎接2008新高考的相关措施;阅读行政人员一周工作情况反馈表及建议;分别与镇领导、教育局电话联系学校征地及退休职工医疗补助问题;中午在食堂导护,调查学生对伙食的满意度。
下午一点半开始在办公室"备会";与副校长交谈上周听课情况及十一月听课安排;到会计室查询2006年度津贴发放情况;与总务主任商定征地的具体事宜;与一位老师一起将行政门厅的一块宣传板整理妥贴;接待浙江慈溪中学教育考察团并作汇报;花了10分钟不到的时间,匆匆喝了一碗稀饭。
晚六点半,准时赶到学校阶梯教室,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十七大文件、点评上周听课情况、部署下周工作。八时后,听取副校长汇报高一年级工作,询问了一位生病教师的身体状况;理发;巡查学生宿舍与值勤老师谈话。十点半以后回家打理出差的行装。十一时与女儿通电话,相约至省城开会后回?茶团聚。次日凌晨五时半搭车赴宁,不幸罹难。
这三天,是他无数工作日中极平常的几天,是他勤勉治校苦干实干的一个写照,是他辛劳一生的一个缩影。
--人们不会忘记:学校建校七十年校庆的那一天,他清晨就来到会场检查席位卡等。七时许,家人匆匆赶来报讯,他的岳父病逝了。他怔住了,两行清泪缓缓从面颊流下:为了准备校庆,他没日没夜地忙,没顾得上为慈爱的岳父送饭喂药,现在老人家辞世了,他理应陪奉在他身边,但……姚校长不但强抑悲痛指挥若定,而且还说服悲恸欲绝的妻子坚持到校庆演出结束后才赶回家料理父亲的后事;当天晚上,姚校长还赶到掘港,陪中央、省、市来的领导及著名校友用完晚餐才赶到岳父灵前。而这一切,当时谁也不知情。
人们不会忘记:一直操劳的姚校长,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身体,妻子缪显心中有个深深的遗憾。姚止平校长患有尿道结石,发作起来非常疼痛,许多时候疼到能够休克的地步。爱人叫他开学忙完后一定要去把它处理掉,可他一直忙一直忙,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来得及到医院去就医。
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4月的一天,他在南京参加省重点高中校长会,接到父亲病危通知,连夜赶到北京,官居副部职的父亲看到小儿子,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放。第二天,姚校长接到县委通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回母校视察。他二话没说,当天就飞回南京驱车回校,等他再赶到父亲病榻前,父亲已昏迷不醒……在中央党史文献办公室担任机关党委书记的三哥不无感慨地对姚止平说,就数小弟你最忙,我们姐弟五个,几十年来,只有在护送父亲遗体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时,才有机会聚全了一次。
人们不会忘记:2005年11月20日,是姚校长最心爱女儿结婚的大喜日子。女儿品学兼优、蕙质兰心,是他的骄傲与寄托,他理应在婚礼殿堂为女儿祝贺。可是"中国名校长论坛"在无锡举行,会上他要作专题发言。权衡之下,他还是赶到了太湖之滨出席校长峰会,没有赶到巴中市为爱女道喜。他至今也不知道女婿的家居何方,不知道亲家公、亲家母长啥模样,他的心全部融入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人们不会忘记:晨曦初露时,姚校长就会在校园巡视,一步跨两级楼梯,走遍上上下下的所有教室;月沉西山时,姚校长或许在办公桌上伏案工作,或许在检查学生宿舍。办公桌上,高高地叠着领导班子成员的听课笔记和学生作文,他一本本翻阅、摘记;书橱内摆放着他55份讲稿,记录了他治校13年的"校风育人"的精髓。高考信息发布后,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指导学生填志愿阶段,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在校拍摄节目期间,夜里十点以后,他总会来到现场,看到地板脏了,及时叫人擦干净;师生饿了,让人送来夜宵;器材需要搬动,组织人移放妥贴。央视的导演说,走遍东西南北中,从没见过这样实干的"拼命三郎"。
二
"没有姚校长,就没有我们兄弟俩的今天……"正在南大读研的吴双茂长跪灵前,号啕大哭,"您真是贫家子弟的大恩人啊!"
姚校长见父子三人穿着相同的"饲料广告衫",看到三人急切的目光,心软了:"这一对双胞胎我收了……"
几年前,家境贫寒的孪生兄弟吴双茂、吴双盛,中考时一个离?茶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10分,一个刚刚达到录取分数线,按说只能录取其中一人。吴父带着双胞胎儿子来找姚校长,他壮着胆子,向姚校长求助:"不读书我们种田人就一辈子穷,这两个伢儿是我家脱掉穷帽子的指望啊,你就把我们双胞胎都收了吧!"说着说着,憨厚的老吴哽咽了。姚校长看到父子三人都穿着相同的鸡饲料广告衫,看到他们急切期盼的目光和手中捏着的零钱角票,双眼湿润了,他又一次让贫民子弟破例入学,还特地吩咐学校减免他们的学习费用,给一定的生活补贴。一次,他看到兄弟俩打两份饭、合一份菜,就丢下饭碗,找他们谈心:"营养跟不上,身体垮了,什么都没有了!"随即吩咐给兄弟俩就餐卡上每月打入200元。在他和老师的关心下,兄弟俩的学习成绩进步神速,最终以610分和629分的高分,分别被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姚校长冒着酷暑,亲自把两份录取通知书送到吴家。感激不尽的吴家人买来两只大西瓜,用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冰着,燃放的一挂长鞭一直从院里铺到路口……
姚止平和兄弟俩在吴家门前的柿子树下合了影,说了许多勉励的话。开学前,?中首先拿出2000元的赞助费,又帮着联系了地税局等几家赞助单位,让他们如愿地进入高校学习,如今这两个孩子都已在读研究生。
吴父好想请姚校长吃顿饭,他和校长约定:等孩子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了聚一聚,如今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茶中学像吴双茂兄弟俩这样的贫家子女还有很多,对这些孩子,姚校长总是要求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给予特别的关注,制定了一系列补助贫困生的措施:发路费、发伙食补助费等,学校每年要拨出50多万元,用于救济家庭困难或亲人意外伤亡的学生。临近春节,他总让后勤部门准备年货,亲自送到贫困生家中。在这里,真正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他的关爱浸润在每个无声的细节中。
"快去把热水瓶的胆换一下,把开水冲好,天凉了,孩子们下自修要用的!"
每年秋冬换季的时候,姚校长总会吩咐老师说:"最近天气冷了,我们身上的衣服加厚了,可别忘了关心班里那些穿着单薄的孩子。"在班主任会上,他说:"最近气温低了些,有些孩子还在洗冷水澡,这样太容易感冒了,你们一定要提醒他们,孩子毕竟是孩子,爸妈不在身边,你们就是他们的父母啊!"然后,他让班主任上报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名单,然后让学校后勤部门送去棉被、棉衣之类的御寒物品。
有一次政治学习前,门口砰一声,惊动了正要主持发言的姚校长,他急忙询问什么事,原来是学生放在门口的热水瓶被人碰倒了,他放下手头的讲稿,说:"快去把热水瓶的胆换一下,把开水冲好,天凉了,孩子们下自修后要用的!"
大学毕业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姜海斌,每当谈起姚校长,总不会忘记那只温暖的手。
那是2001年秋开学不久的一天晚上,外面没有一丝风,天气十分闷热,刚从县城开会回来的姚校长,径直来到高三年级教室,看望正在上自习的学生。天气这么热,学生自习受不受影响?在高三(3)班,他悄悄地将手伸进坐在后排的姜海斌后背,摸出了一手的汗水。教室里太热了,学生怎能安心自习!回到办公室,他就打电话给总务处的负责人,第二天给高三每个班级的教室都装上电扇。他还关照,电扇未装好之前,教室的地面要洒水降温。当在电扇下享受习习凉风时,姜海斌总会想起姚校长摸自己后背的那只手,那只温暖的手啊!
2004年,学校开始分批安装空调,首批安装的,是高三年级的教室,其次是教师的办公室,去年,直到全校其他所有的教室和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姚校长才同意给自己的办公室安装。
"这里是你的第二故乡,虽然现在住房紧张,但我会尽量想办法的。"
被爱泽被的人又何止这些孩子?
学校规模大了,外籍教师增加了,从周边城市到边远省份,一些客籍教师纷纷慕名而来。有位地理老师,是泰兴人,工作第一年,父亲不幸去世了,他也马上结婚了。他想申请一套稍微大点的房子接寡母过来同住。这位老师写了情况汇报,忐忑不安地交给了姚校长。姚校长安慰他说:"不要担心,这里是你的第二故乡,虽然现在住房紧张,但我会尽量想办法的。"因为这一承诺,学校分房条款附上了"外籍教师适当照顾"的内容。现在,学校所有外籍教师都有了住房,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有一位教生物的年青老师,在他实习的时候,姚校长就决定将他留下来。这位老师留校任教后,他的爱人却分在如东东南角的兵房中学,这便成了姚校长心中的一个结。他带着愧疚跟这位老师说:"你们夫妻分居,是我工作没有做到家。现在生物课不多,你爱人也是教生物的,进来有点困难,但是,你不要担心,过不了多久生源就会增加,到时候,我一定设法让你们夫妻团聚。"在去年的新教师介绍会上,这位老师爱人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茶中学的主席台上。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您让每一位?中的教师有了温暖的家,不再孤独,可您却抛却了温馨的小屋,抛却了亲人,孤独地走了……怎能不让人悲恸!"
教数学的张老师深情地回忆:那次姚校长听我的随堂课,我上砸了;调看我的备课笔记,又没认真备。我知道校长对"差课""废课"特别认真,这次祸闯大了。我下午到他办公室去负荆请罪。哪知道校长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作自我检讨。他说,你是个一贯顶真的老师,出现这一情况必有原因。我了解后才知道你妈生病住院,全靠你一人通宵照应,我这个当校长的工作不细,让你受苦了。他当下就去去医院看我妈,我妈紧紧抓住校长的手。老泪纵横。回校后他又安排其他老师代我的课。这样人本的校长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平时,教工生病了,他登门探视;教工丧亲的,他亲临吊唁;教工办喜事,他到场致贺。每年的中秋节,他都要亲自宴请客籍教师及部分教师家属,并一一向他们敬酒问候……英语教研组组长缪海国至今不能忘记:2002年秋的一天,他刚刚向姚校长汇报了教学情况,正准备离开,又被喊了回来:“刚才天气预报讲明后天冷空气南下,你们教研组那个湖北过来的女教师吕新宇,来校报到时带的行李很少,可能没有被褥,你去了解一下,赶快把结果告诉我。”缪海国了解的情况,果然如姚校长所料。当天下午,学校后勤部门根据校长室要求,紧急采购了崭新的被褥,交到吕老师手上。每每说到此事,吕老师总是热泪盈眶:“正因为有这样的好校长,我们才能在这里扎下根。”
"来,老佘,我背你下楼!"
二十年前,电影《牧马人》的主人公许灵均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人,而姚校长的经历与许灵均又何其相似。1955年,姚止平出生在北京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父亲曾在中央办公厅和《红旗》杂志社任职,母亲也是一位高级干部。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母亲因去中央党校学习,便把他送到黄海之滨的?茶,寄养在姑妈家。从此,家乡的水土养育了姚校长,他与千年古镇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朴实善良的乡亲结下了不解之缘。姚校长的平民情结深深扎驻在自己的心里。在他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的眼里,世无尘俗之染;在他的眼里,平民的辛酸最关情。有一个故事是在他遇难之后,人们才从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那里听说的。佘俊荣是个残疾人,几年前在供电局做临时工,后来出了事故,腿瘸了。后来,他参与组织了一个残疾人歌舞团,在近处几个县搞巡回演出。有一次,他去找姚校长谈演出的事情。姚校长不但一口答应,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主动打电话联系其他学校,为他推荐。下楼的时候,他看到老佘步履艰难的样子,说:"来,老佘,我背你下楼!"说完,他愣是把老佘从三楼背了下来。他弯下了身躯,却在一个普通人心里驮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三
姚校长坚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人们说,?茶中学是近年来杀将出来的一匹"黑马"。学校虽地处僻壤,师资一般,生源二流,却以良好的校风、骄人的教学质量饮誉社会,在姚止平任校长的十多年中,高考成绩一直居全省八百多所完中、三百多所省重点中学前十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高分段人数位居全省前10位,高考600分以上的31人,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2004年更是创出了南通高考史的奇迹,生均总分593.5分,居全省第一,2005年生均总分582.57分,超出本一分数线22.57分,多项指标再创全省第一,让教育同行们刮目相看。在他的领导下,?茶中学从一般农村中学升格为南通市重点中学,1998年跻身江苏省重点高中行列,2005年被评为四星级高中。学校荣誉室内挂满了国家、省、市、县颁发的荣誉奖牌,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省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并成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优先录取定点学校和优质生源基地。学生家长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这所校风正、质量高、孩子发展空间大的学校。
盛名之下必引人关注,研究"?中现象"的人越来越多。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青藏高原到渤海之滨。除台湾地区,全国各地的教育代表团接踵而至。几乎周周都有,学校有时一天要接待数批参观者。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正式访问的达900多所学校,2万多人次,非正式访问的则难以尽数。
参观者听介绍,走校园,进教室,上操场,访教师,问学生,看资料,查作业。有不甘于一般了解者,从晨读到晚自修全天候全程跟踪,甚至有人以家长身份暗中探访。他们总觉得?茶中学还有秘而不宣的绝招,否则不能创造那样的高考神话。
姚止平校长这样告诉来访者:"?茶中学无秘密,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简单话语道出了"精致管理"的深刻哲理。
平凡的听课显示出不平凡的功效。
在姚校长的办公室里,仍呈现着他遇难前一天的工作情境:办公桌上叠着数十本备会记录和整整齐齐的几十本听课记录--最上面的那几页就是前一天的听课记录,字迹历历,墨香犹存。
听课,本是学校常见的平凡事,然而精致管理的听课,却显出不平凡功效。学校实行课堂教学情况逐周点评制,全体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都要到各年级各学科去听课。听课又分为指定课和随堂课两类,听课后所有听课者都要写出详尽的评述性意见,肯定成绩,揭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大家的听课记录、评课意见先由副校长归纳整理,再由姚止平校长在每周一晚的全校教师大会上评点,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新教师的课是指定课。新教师到校,第一周要上"亮相课",由听课组对其全面把脉分析;一个月后上"过关课",亮相课上发现的明显问题要在一个月内解决;一年内新教师还要上"汇报课""展示课"。?茶中学的新教师进步非常快,过了"四课关"再送高三毕业班,很快就成了教学骨干。
虽然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但姚校长每年坚持听课都在200节左右。近年来校试教的100多名教师的课他都一一听过。每次听课后他都与执教者交流,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即便不能亲自听课,听课小组写的课堂实录他要亲自过目,再根据课堂原始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学校教工会议上一一点评。课上得好的,点名表扬;差的,只点现象不点名。姚校长精通教学,点评精到,使人折服。十几年来一直如此,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他遇难的前一天,本可以从天津直达南京开会,为了参加这每周一评的教工大会而特地赶回。那夜的点评竟成绝版。他积累的这些听课记录、评课手稿,不仅成为精致管理的重要资料,还成为学校永久的精神财富。
从东北调来教化学的宋老师,谈起姚校长的培养和自己的成长,言语哽咽:我新到校,每上一节课先都要去听老教师的课。姚校长对我说:老教师也并不是每一课都能上得很好,并不是每一课的每一段都能上得很好;你听课,一堂课只要有十分钟的收获,积累起来就很不错了。2003年我接高三的一个化学班,接手时比本县另一所重点中学还差十多分。我虚心求教,转益多师,教了一年,2004年高考全班均分130多分。我现在也成了老教师,每次上课,教室后面都坐了一排。有人听课,我要努力尽量上好,我不能耽误那些听课的新教师,不能忘却姚校长那期盼的目光。
没有一流的"球星",必须有一流的"团队"
姚校长深知,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批热爱农村教育、甘心扎根?中的高素质老师。?中地处三县交界,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按常规很难吸引多少优秀教师,尤其是那些特别出色的“明星”教师。为了把具有真才实学、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人才招进来、留下来,他使出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劲头,求才若渴,礼贤下士。1998年暑假的一天,大雨倾盆。姚止平驱车几十公里,来到如东县汤园乡胡港村,拜访刚从如皋师范英语专业毕业的王俊飞。一路上,道窄路滑,泥泞不堪,汽车几次陷进泥潭,姚止平与同行的领导只好下来推车,溅得满身泥浆。乡村道路泥泞,汽车不能直接开到他家门口。姚校长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水,走了好远好远。一进门,顾不上擦拭脸上的雨水和汗水,非常诚恳地希望青年教师到?中任教。家里人被姚校长的诚意深深感动,对孩子说:“有这样爱才的好校长,到这样的学校当老师,肯定有出息”,当即就与学校签定了合同。这位当年的中师生,如今早已本科毕业,胜任高三年级的教学,同时担任学校团委书记。正是在姚止平一片赤诚之情感召下,一批又一批有志于农村教育的年轻才俊落足?中,组成了一支虽无耀眼“明星”却可以匹敌群雄、赛场夺冠的“铁军”。
集体备课,捆绑评价。由于地处僻壤,很少有名牌院校的毕业生分配过来。学校没有"大牌球星",但却能夺得团体金牌,取得超一流的高考成绩。姚校长倡导的是勇于创优的的团队精神,他要求教师发挥群体优势,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教师荣辱与共,利害并存。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者先谈方案,然后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备课组长是年级组内该学科的把关教师,责任重大。高考结果,备课组长所教班级即便全县第一也不足为荣,而如果年级出现差班则要负责。整个年级考得好,备课组长即便自己的班级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因此,在青蓝工程中的师徒,师傅尽力教,毫无保留;徒弟努力学,一心上进。从高考成绩看,班间差距往往只有零点几的小数。
1997年前后,暑假中本已排好课的7名高三数学骨干教师,开学前突然有4名流动到苏南。学校从年轻教师中临时抽调几位顶上。姚校长把这几个新手召集在一起,很自信地说:"只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你们就一定会成功。"正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实力,这几位新手所带的班级在高考中都创出历史新高,半数班级超过了"老高三"的班级。
宁可教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题。高考复习指导中的练习和试卷质量把关是极其重要的,学生通过各种专项和综合的练习,将所学知识整理运用,提升自己的应考能力。出版商编印出大量的高考复习资料,各地书店里卖得很火。而这些以赢利为目的高考复习资料不少是粗制滥造、相互抄袭而来,不能切合学生实际,如果将这些资料拉过来就用,教师轻松了,学生却苦了。姚校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可以为教师配发几套甚至十几套资料,而到学生手头的练习只能选用一套质量最高、最适用的。其余的习题、试卷都要由教师按照高考考纲要求,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审阅较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组编,特别倡导自编自创。这种由任课老师精选、精编出来的习题和试卷针对性强,学生负担轻而效率高。
把后进生当作宝贝,把个性培养看成职责
姚校长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特别注重抓后进生。看一个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我首先不是看你尖子学生,而是看你的后10名,后20名同学的学习情况,看你对这部分同学抓的怎么样。在?茶中学,后进生是教师手中的宝贝。高考录取率的高位,其实就由每班后10名决定的。每年高考成绩公布,教师不是先看优秀学生,而是看那排在最后几名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考好了,那些优秀生还用愁吗?
在姚止平校长的追悼会上,有好几名学生家长是从数百里外自发赶来。一位家长说,她孩子在扬州听说姚校长不幸遇难,要赶回吊唁;孩子学习紧,她代表她和她孩子前来哀悼。又一位家长说,他孩子本来自由散漫,到了?茶中学,晚自修教室里没有老师,他想找个同学随便说说话,但没人理他,个个专心研读。这些家长说,他们家的孩子,如果不是在?茶中学上高中,是很难考取大学的。中考成绩不行,自信心又不足,是受到?茶中学良好校风的熏陶,他们的孩子才昂首考进了大学。相比之下,他们那些初中的同学,甚至有原来比他孩子考得好的同学,因在其他高中就读却名落孙山。?茶中学,对于后进孩子,对于后进孩子全家,功莫大焉!
新学期高三第一次班级教学质量分析会上,高三(7)班班主任对小张同学的情况分析引起了姚校长的重视。小张是学校艺术团的骨干成员,说相声、演小品是全校出名,但文化成绩总是不理想。暑期之前班主任找他谈心,让他补一补文化知识。可暑期以后他的成绩没上升,反而下降了10多名。原来他暑期去外地报名参加了一个艺术培训班。班主任要求学校再也不要让小张参加文艺活动,而要专补文化课。姚校长认真地思考后说: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但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按照统一模式成长,学生的个性特长应该让他充分发挥。我们应该慎重地考虑怎么帮助他更好地成长。于是大家很快形成了共识:支持小张报考艺术院校,帮助他顺利过好文化关。很快小张的学习成绩达到了中游以上,表演水平也不断提高。他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化考试成绩、专业考试都顺利过关。面试的那天,恰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亲临现场,看到他的表演后评价说:这个孩子天分好,有培养前途。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后,小张参与创作和表演的一个小品节目在全国大学生小品相声汇演中获一等奖。毕业后担任几个著名导演的助理导演,参与导演了好几部电视剧,受到同行好评,中央电视台影视同期声报导了对他的采访节目。
四
校长办公室主任沈之乐说:"姚校长永远穿着'正装',他的'两袖'散发的是正气和廉气"
"学校新进了九十多名教师,要让他们安心工作,首先要安排好住房,我住在旧房子里,心里踏实。"姚校长总是这样说。
踏进?茶中学的校园,人们都为学校优美的设计和深厚文化底蕴所陶醉,教师宿舍楼更是一幢幢花园式的建筑,在小区石径上散步的一位退休教师告诉笔者,学校近年为教工新建了120平方米的套房90套,93平方米的30套,可姚止平校长至今仍住着1987年建的50平方米的旧套房,最顶层,最西头。学校为了留住人才,总是在不断地新建宿舍楼,不少热心人也看不过去,三番五次地劝姚校长换套新房,可他总是这样说:"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在增加,教师在增多,仅近三年,学校就新进了教师九十多名,要让他们安心工作,首先就要安排好他们住房,我助旧房子反而心里踏实。"
也有人不解问:"为什么姚校长一直住在学校里条件最差的教工楼里?"
是的,作为重点中学的校长,他夫妇俩收入并不低,女婿女儿也是高薪,并不是买不起房。因为他喜欢生活在学生中--
他住房的北边有一扇窗,对着男生宿舍。只要他在家,学生回宿舍的时候,窗帘便会拉开,他就站在窗前,注视着变得热闹的宿舍楼。宿舍楼熄灯了,窗帘便会拉上,而灯光却久久不熄。高三男生住在这栋学生宿舍的四楼五楼,男孩儿们回宿舍时,便会很自然地向那扇窗口看一看,看看那熟悉的灯光,那熟悉的身影。每每总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希望看到,又不希望看到……
他住房的南边是高三教室,早晨、中午、晚上,姚校长在家时总会站在前阳台,用慈父一般的目光看着勤勉读书的莘莘学子,充满着期望,体悟着责任。
2002年,姚校长被任命为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后,县、局领导一直关心他的住房问题,最近为他在县城预定了一套集资房。新房还未封顶,可他却永远、永远看不到了。
"养一辆车一年至少2万元,假如把这笔钱用来资助困难学生,那将能让多少个学生安心学习考取大学,让多少个家庭摆脱贫困。"
在利益分配上,他与学校行政一班人制定了津贴考核发放细则,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待遇,而他坚持和其他副职一样,津贴不超过骨干教师,这在当地传为佳话。外出开会、办事没有专车,很不方便。南通市教育局特地奖励?茶中学20万,让姚校长买辆车。这次,他动心了,带着会计和工会负责人等一行到南通车展去看车。可他专门看可以坐七八人的大车,他说:"要买的话,还是买辆大的,老师们可以多用用。"那次,他还破例和同事开了个"洋荤"--每人吃了一餐18元的快餐。在回来的路上,他又算了一笔帐:"养一辆车一年至少2万元,假如把这笔钱用来资助困难学生,那将能让多少个学生安心学习考取大学,让多少个家庭摆脱贫困啊?买车的事,还是等等再说吧!"在他的坚持下,学校一直没有买车,每次都是临时租用外面的出租车,可是谁料到他竟因此而遭遇车祸而英年早逝。
"一张纸裁成两张用,像个当家人吧。"
据知情人讲,四星级高中举债建设是普遍现象,有的甚至债台高筑、欠贷惊人。而姚校长一直坚持适度发展,量入为出。十年基建,学校旧貌换新颜,但不欠银行一分钱,是真正的"殷实人家"。但他艰苦朴素、勤俭持校是闻名的。他经常告诫全体师生员工,好日子要当穷日子过,他要求夏天空调制冷温度不低于26C,冬天取暖温度不得高于16 C,这已成为全校教职工的用电习惯;学生上晚自习时间,必须关闭宿舍区所有楼梯、走廊灯(宿舍区是封闭式管理);一张答题卡多次利用,印刷资料、试卷纸张必须正反使用等等,也早已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就连一张16K的信件纸在姚止平校长手里也是算计着用的。一天一位副校长去姚校长办公室汇报工作,见他正为一位学生家长办理借读手续,他在信纸下面的一半写上安排到哪个班级,那信纸上面空了一块干什么?只见他用手裁下写好的那一半纸交给那位家长,又在剩余的一半上为另一位家长继续办理手续。见到副校长进来,不无幽默地说:"你瞧,一张纸裁成两张用,像个当家人吧!"
校长办公室主任沈之乐说,熟悉姚校长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平民情怀,贵族气质。他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从不穿T?、休闲装,总是穿一身"正装",一身西服虽不名贵,总是那么熨贴,领带总是打得那么规范,可谓一丝不苟。在他"正装"的两袖里,飘逸的是一股正气和廉气。每逢出差,只要不是会议统一安排,他总是挑便宜的旅馆入住;出席市、县人大代表会议常搭乘学校对门石油机械厂经理的车;有客人招待,都安排在本校食堂而不去饭店。按照规定,学校购置5000元以上的东西,要公开投标,可他硬是把标准下压到2000元;学校工会组织教师旅游,他先让职能部门与旅游公司侃价,最后由他"杀价"拍板,"杀"得旅游公司直叫:"赚?中的钱太难了!"每年新生入学,总有一些家长自愿想为学校捐助一些钱物,姚校长从不自己经手,总是严格按照财务规定办理。众多曾辗转托人要求入学的家长说,要想给姚校长送进一分钱,真比登天还难。有一位建筑老板工程中标后,为感谢姚校长送去一些钱物,姚校长把这些钱物带到办公室,叫来那位老板,说:"招标是严格按程序进行的,我没帮上你的忙,是你公司自身实力强;这些东西,你今天不拿走,我就上缴,你以后别想再参与我们?中的工程招标了!"那位老板诧异而又佩服:"这样的领导太难得了!"
姚校长常对班子成员说,利为民所谋,我们所有干部都不拿回扣心里亮堂,人家也敬重你。为了几个钱,卖了自己的人格,太不划算了。据粗略统计,经他手基建的楼房面积达8万7千多平方米,但从没出现"楼房立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这种清廉家风也浸润了他的家庭,姚校长遇难后,他的妻子和女儿决定,捐献10万2千3百元(暗合殉职日期)设立"止平助贫基金",以延续他的平民事业。
“你完全有资格获得这个荣誉,应当推荐你!”
在荣誉面前,姚校长想到更多的是别人。于萍老师是学校地理学科组长,今年6月下旬学校推荐她为“全国优秀教师”。对此,于萍非常吃惊。她不能忘记,2001年刚调来?中时,是姚校长亲自联系,帮她女儿找到?茶最好的小学和班级;当年,丈夫患戊型肝炎,她县城、?茶两头奔波,是姚校长主动批了她的假,让她安心服侍丈夫;当于萍所教班级的学生产生了心理波动,是姚校长一边帮助她寻找对策,一边亲自找重点生交谈,创造了地理班高考本科录取率超过90%的奇迹,这一奇迹离不开姚校长的关心支持。在她心目中,如此高的荣誉,只有姚校长本人最合适。于是,她找到姚止平,要求把自己换下来。姚止平说:“你平时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到了,你完全有资格获得这个荣誉,应当推荐你!”当时,于萍的泪水夺眶而出。
他的父亲曾这样的说:"当官我不希罕,在你的兄弟当中你官位最小,但你为百姓做的事儿最多,我佩服。"
出生在北京高干家庭的姚校长,本来有很多进京的机会,他也并非没有憧憬过与父母共叙天伦的喜悦。但一想到与他朝夕相处的亲友与同事,一想到曾经哺育了他的这方水土,一想到农民生活的辛酸苦楚,一想到农村孩子们清澈的双眼,他还是一次次的说服父母,硬是在农村扎根一辈子。2001年,北京某部委的领导看中他的管理能力,聘请他去部属高中担任校长,正值女儿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到国家财政部工作,此时去北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还是毅然谢绝了。他也清楚这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进京工作的机会了,但他并不后悔,他离不开这里,离不开养育了他的亲人,离不开为之奋斗多年的事业,更离不开情牵梦绕的?中6000余名师生。他就是用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中人,促使他们扎根?中,在这方热土上默默耕种,默默奉献……"孩子,你不会离开这里的,这里需要你。"--《牧马人》中老牧民对主人公许灵均说的这句话,也许是最好的诠释。
许多人都惊羡于?茶中学的辉煌,?中的神奇,可是姚校长却用他的一生这样述说--成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优秀却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可以感召人、引领人、鼓舞人的巨大力量!难怪,他的父亲曾这样的说:"当官我不希罕,在你的兄弟当中你官位最小,但你为百姓做的事儿最多,我佩服。"他认为这是父亲留给他最高褒奖。
然而,2007年10月23日清晨,夜色远未褪去,校园依旧安静,姚校长寒舍那扇窗口的灯再一次亮起,又是那个匆匆而忙碌的身影从教工楼走出,连夫人前一天给他擦好的新皮鞋都没来得及换上就走了,可谁也没有想到,人们尊敬的姚校长这次再也没能回来……
人们在心里等待,等待,他们相信,相信他们的姚校长每天还会拉开窗帘,凝视着他们的校园……
因为,他在那里,永远没有走。
姚止平校长是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平民教育家。他虽然走了,但是道德的力量没有走,人格的魅力没有走,廉洁的佳话没有走,平民的事业没有走。他倡导的平民教育之路将越走越广,他留下的平民教育事业将会恩泽更多的农家子弟……
他,就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他,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责编:刘英来
更多相关新闻>>